基于现象学理论的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现象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31页 |
2.1 现象学理论 | 第20-22页 |
2.1.1 现象学起源 | 第20页 |
2.1.2 存在现象学 | 第20-21页 |
2.1.3 知觉现象学 | 第21-22页 |
2.2 建筑现象学理论 | 第22-29页 |
2.2.1 场所论 | 第24-25页 |
2.2.2 知觉论 | 第25-29页 |
2.3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内涵 | 第31-38页 |
3.1 相关空间研究 | 第31-33页 |
3.1.1 交往空间 | 第31页 |
3.1.2 共享空间 | 第31-32页 |
3.1.3 不确定空间 | 第32-33页 |
3.2 积极空间的研究 | 第33-34页 |
3.2.1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 第33-34页 |
3.2.2 积极空间的定义 | 第34页 |
3.3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内涵 | 第34-38页 |
3.3.1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定义 | 第34-35页 |
3.3.2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中的活动类型 | 第35页 |
3.3.3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节点构成 | 第35-36页 |
3.3.4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性质 | 第36-38页 |
第4章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现象学研究 | 第38-55页 |
4.1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场所塑造 | 第38-42页 |
4.1.1 自然因素 | 第38-39页 |
4.1.2 人文因素 | 第39-41页 |
4.1.3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第41-42页 |
4.2 高校建筑积极空间的氛围营造 | 第42-49页 |
4.2.1 光影效果 | 第42-43页 |
4.2.2 色彩感知 | 第43-44页 |
4.2.3 材料语言 | 第44-46页 |
4.2.4 声音魅力 | 第46-47页 |
4.2.5 细部设计 | 第47-48页 |
4.2.6 比例尺度 | 第48-49页 |
4.3 高校建筑中积极空间的节点研究 | 第49-55页 |
4.3.1 庭院空间 | 第49-50页 |
4.3.2 共享空间 | 第50-51页 |
4.3.3 交通空间 | 第51-52页 |
4.3.4 屋顶平台 | 第52-53页 |
4.3.5 入口空间 | 第53-55页 |
第5章 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积极空间实例调研 | 第55-64页 |
5.1 案例概况 | 第55-57页 |
5.1.1 历史文脉 | 第55页 |
5.1.2 气候地理条件 | 第55-56页 |
5.1.3 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5.2 实地观察 | 第57-61页 |
5.2.1 庭院空间 | 第57页 |
5.2.2 共享空间 | 第57-59页 |
5.2.3 交通空间 | 第59-60页 |
5.2.4 屋顶平台 | 第60页 |
5.2.5 入口空间 | 第60-61页 |
5.3 调查问卷 | 第61-62页 |
5.4 评价总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69-7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0-71页 |
附录D (湖南大学积极空间使用问卷调查)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