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自然界存在的1,4-苯并二噁烷类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 | 第15-20页 |
1.2.1 水飞蓟素(Silybin) | 第15-17页 |
1.2.2 优西得灵(Eusiderin) | 第17页 |
1.2.3 Purpurenol | 第17页 |
1.2.4 Sinaiticin | 第17-18页 |
1.2.5 双氧木脂素A(Haedoxane A) | 第18页 |
1.2.6 嗜球果伞素E(Strobilurin E) | 第18-20页 |
1.3 人工合成的1,4-苯并二噁烷类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 | 第20-27页 |
1.3.1 对肾上腺素的拮抗活性 | 第20-21页 |
1.3.2 抗抑郁活性 | 第21-22页 |
1.3.3 抗炎活性 | 第22-24页 |
1.3.4 抗肿瘤活性 | 第24-26页 |
1.3.5 抗氧化活性 | 第26-27页 |
1.4 1,4-苯并二噁烷类衍生物的主要作用靶点 | 第27-42页 |
1.4.1 抗肿瘤靶点甲硫氨酸氨肽酶-2(MetAP2) | 第27-30页 |
1.4.2 抗肿瘤靶点Polo样激酶1(PLK1) | 第30-34页 |
1.4.3 抗肿瘤靶点黏着斑激酶(FAK) | 第34-37页 |
1.4.4 抗炎靶点环氧合酶2(COX-2) | 第37-40页 |
1.4.5 抗菌靶点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 第40-42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4-4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2.1.3 细胞株 | 第45页 |
2.1.4 标准菌株(细菌) | 第45-46页 |
2.1.5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2.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46-47页 |
2.2.2 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47-48页 |
2.2.3 抗菌活性检测 | 第48-49页 |
2.2.4 抗炎活性检测 | 第49页 |
2.2.5 细胞凋亡实验 | 第49-50页 |
2.2.6 安全性实验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理念 | 第51-61页 |
3.1 1,4-苯并二噁烷噁二唑类衍生物 | 第51-52页 |
3.2 1,4-苯并二噁烷芳香双酰肼类衍生物 | 第52-55页 |
3.3 1,4-苯并二噁烷噁二唑哌嗪类衍生物 | 第55-57页 |
3.4 1,4-苯并二噁烷哌嗪类衍生物 | 第57-58页 |
3.5 1,4-苯并二噁烷噻唑烷二酮哌嗪类衍生物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1-114页 |
4.1 1,4-苯并二噁烷噁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 第61-72页 |
4.1.1 合成实验 | 第61-68页 |
4.1.2 生物活性实验 | 第68-72页 |
4.1.3 小结 | 第72页 |
4.2 1,4-苯并二噁烷芳香双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 第72-83页 |
4.2.1 合成实验 | 第72-80页 |
4.2.2 生物活性实验 | 第80-82页 |
4.2.3 小结 | 第82-83页 |
4.3 1,4-苯并二噁烷噁二唑哌嗪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 第83-93页 |
4.3.1 合成实验 | 第83-91页 |
4.3.2 生物活性实验 | 第91-93页 |
4.3.3 小结 | 第93页 |
4.4 1,4-苯并二噁烷哌嗪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 第93-105页 |
4.4.1 合成实验 | 第93-101页 |
4.4.2 生物活性实验 | 第101-104页 |
4.4.3 小结 | 第104-105页 |
4.5 1,4-苯并二噁烷噻唑烷二酮哌嗪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 第105-111页 |
4.5.1 合成实验 | 第105-110页 |
4.5.2 生物活性实验 | 第110-111页 |
4.5.3 小结 | 第111页 |
4.6 结论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0页 |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专利发表及获奖情况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