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 BmCPV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 BmCPV的片段功能研究 | 第13-14页 |
1.2 BmCPV的入侵途径研究 | 第14-15页 |
2 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 | 第15-16页 |
3 sORF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3.1 sORF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7页 |
3.2 sORF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3 病毒sORF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9-22页 |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BmCPV的S5-sORF功能研究 | 第26-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4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1.2 常用仪器 | 第28-2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9-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2.1 BmCPV S5-sORF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1-43页 |
2.2 BmCPV S5-sORF的细胞亚定位 | 第43-44页 |
2.3 S5-sORF转染BmN细胞的筛选及稳定系细胞的鉴定 | 第44-45页 |
2.4 过表达S5-sORF基因对BmCPV自身增殖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 过表达S5-sORF对BmN细胞的凋亡及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46-47页 |
2.6 突变S5-sORF病毒的构建 | 第47-49页 |
2.7 缺失起始密码子的S5-sORF体外转录RNA对BmCPV增殖的影响 | 第49-51页 |
2.8 小肽干扰对BmCPV增殖的影响 | 第51页 |
2.9 Co-IP及质谱分析 | 第51-52页 |
2.10 S5-sORF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三章 BmCPV S10-sORF功能研究 | 第57-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1.1 实验材料及常用仪器 | 第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6页 |
2.1 BmCPV S10-sORF的分子克隆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1-63页 |
2.2 BmCPV S10(±)链拷贝数检测 | 第63-65页 |
2.3 BmCPV S10-sORF的细胞定位图 | 第65-66页 |
2.4 转染细胞的筛选 | 第66-67页 |
2.5 稳定转化S10-sORF的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第67-68页 |
2.6 过表达S10-sORF,S10-sORF~(mut)-EGFP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68-69页 |
2.7 S10-sORF及S10-sORF~(mut)-EGFP过表达对BmN细胞的凋亡及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69-71页 |
2.8 突变S10-sORF病毒的构建 | 第71-72页 |
2.9 无起始码的S10-sORF体外转录的RNA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72-74页 |
2.10 Co-IP及质谱分析 | 第74-75页 |
2.11 S10-sORF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四章 BmCPV入侵BmN细胞途径研究 | 第80-92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4-89页 |
2.1 电镜观察BmCPV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途径 | 第84-85页 |
2.2 MTT药物毒性检测 | 第85页 |
2.3 内吞途径4种抑制剂对病毒增殖的作用 | 第85-87页 |
2.4 染料木黄酮和PP2对BmCPV感染细胞途径的影响 | 第87-88页 |
2.5 内吞抑制剂对于家蚕感染BmCPV的影响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102页 |
一、缩略词表 | 第93-94页 |
二、实验所用载体图谱 | 第94-96页 |
三、实验原始数据 | 第96-10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