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背景下中国工匠传统与工匠精神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中国的工匠传统 | 第14-25页 | 
| 2.1 工匠的起源与演变 | 第14-17页 | 
| 2.1.1 “工”与“匠” | 第14-15页 | 
| 2.1.2 平等的氏族工匠 | 第15页 | 
| 2.1.3 官匠与民匠 | 第15-16页 | 
| 2.1.4 工匠的信仰 | 第16-17页 | 
| 2.2 工匠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19页 | 
| 2.2.1 匠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 2.2.2 行会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 2.3 传统工匠技术传承的方式 | 第19-21页 | 
| 2.3.1 家传世袭制 | 第19-20页 | 
| 2.3.2 师徒传承制 | 第20-21页 | 
| 2.4 中国工匠传统体现的工匠精神 | 第21-25页 | 
| 2.4.1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 第21-22页 | 
| 2.4.2 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 第22页 | 
| 2.4.3 由“技”至“道”的工作境界 | 第22-24页 | 
| 2.4.4 诚实守信的职业伦理精神 | 第24-25页 | 
| 3 高技术条件下的工匠精神 | 第25-34页 | 
| 3.1 工匠阶层的社会基础及其职业精神 | 第25-26页 | 
| 3.2 高技术条件下手工劳动及其组织方式的新特点 | 第26-30页 | 
| 3.3 高技术条件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多维展现 | 第30-34页 | 
| 4 工匠精神的国别比较 | 第34-44页 | 
| 4.1 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与启示 | 第34-36页 | 
| 4.1.1 新教理论的“天职观” | 第34-35页 | 
| 4.1.2 全方位的标准化体系 | 第35页 | 
| 4.1.3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 4.1.4 启示 | 第36页 | 
| 4.2 日本工匠文化的发展与启示 | 第36-39页 | 
| 4.2.1 日本的职人文化 | 第37页 | 
| 4.2.2 日本工匠精神的演进 | 第37-38页 | 
| 4.2.3 日本工匠精神背后的宗教信仰 | 第38页 | 
| 4.2.4 启示 | 第38-39页 | 
| 4.3 美国工匠精神的发展与启示 | 第39-42页 | 
| 4.3.1 工匠建立的国家 | 第39-40页 | 
| 4.3.2 开放、自由、创新的文化土壤 | 第40-41页 | 
| 4.3.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第41页 | 
| 4.3.4 启示 | 第41-42页 | 
| 4.4 工匠精神的国别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 5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 第44-48页 | 
| 5.1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44-45页 | 
| 5.2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 第45页 | 
| 5.3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 第45-46页 | 
| 5.4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 第46-48页 | 
| 6 余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