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的利益侵害行为研究--基于富春环保的案例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5-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管理层的概念 | 第19页 |
2.1.3 利益侵害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2.3.1 股权激励的动机 | 第22-24页 |
2.3.2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2.3.3 股权激励的经济后果 | 第27-29页 |
2.3.4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的成因 | 第29-30页 |
2.3.5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的方式 | 第30-31页 |
2.3.6 文献评述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33-40页 |
3.1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行为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尚未成熟的资本市场 | 第33页 |
3.1.2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3.1.3 高管缺乏自律的行为 | 第34-35页 |
3.2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行为的契约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3.2.1 股权结构 | 第35页 |
3.2.2 治理结构 | 第35-36页 |
3.3 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行为的实现路径分析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的实施背景与动机分析 | 第40-48页 |
4.1 富春环保公司简介 | 第40-41页 |
4.2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 第41-42页 |
4.2.1 行业背景 | 第41页 |
4.2.2 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4.3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 第42-45页 |
4.4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实施动机分析 | 第45-47页 |
4.4.1 增强公司业绩成长持续性 | 第45页 |
4.4.2 促进研发创新 | 第45-46页 |
4.4.3 高管谋取私利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中利益侵害行为的实施策略分析 | 第48-62页 |
5.1 股权激励的契约要素分析 | 第48-55页 |
5.1.1 行权价格 | 第48-49页 |
5.1.2 授予对象 | 第49-50页 |
5.1.3 公司业绩考核指标 | 第50-52页 |
5.1.4 考核基准年度 | 第52-53页 |
5.1.5 激励期限及比例安排 | 第53-54页 |
5.1.6 个人业绩考核标准 | 第54-55页 |
5.2 股权激励前信息披露行为分析 | 第55-56页 |
5.3 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 第56-60页 |
5.3.1 预收账款 | 第57-58页 |
5.3.2 应收票据 | 第58-59页 |
5.3.3 管理费用 | 第59-60页 |
5.4 股权激励后高送转行为分析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富春环保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后果分析 | 第62-75页 |
6.1 创新绩效分析 | 第62-63页 |
6.2 市场绩效分析 | 第63-66页 |
6.3 财务绩效分析 | 第66-74页 |
6.3.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66-68页 |
6.3.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68-71页 |
6.3.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71-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75-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7.2 研究启示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