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转型社会视域下的中国乡村协商治理研究--基于皖东D县三村的个案考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20页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0-16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6-19页
    四、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阐释第20-27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第20-22页
        (一) 乡村第20-21页
        (二) 协商治理第21页
        (三) 乡村协商治理第21-22页
    二、基础理论阐释第22-27页
        (一) 协商民主理论第22-23页
        (二) 治理理论第23-25页
        (三) 社会转型理论第25-27页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的推动背景与发展现状第27-37页
    一、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的推动背景第27-30页
        (一) 治理方式弹性不足,干群关系趋于疏远第27-28页
        (二) 利益诉求日益上升,维权抗争偶有发生第28-29页
        (三) 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价值观念更趋多元第29-30页
    二、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个案考察第30-37页
        (一) D县基本情况简介第30页
        (二) D县A、B、C三村的访谈案例与调查问卷第30-33页
        (三) 转型期皖东D县三村协商治理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第33-37页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成因第37-45页
    一、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发展面临的挑战第37-41页
        (一) 协商主体的精英化倾向突出第37-38页
        (二) 协商监督的形式化色彩浓厚第38-39页
        (三) 协商平台的单一化迹象鲜明第39页
        (四) 协商动机的私利化行径明显第39-40页
        (五) 协商组织的空壳化现象严重第40-41页
    二、面临挑战的原因剖析第41-45页
        (一) 协商主体的角色错位第41页
        (二) 协商制度的供给缺失第41-42页
        (三) 协商平台的搭建迟缓第42-43页
        (四) 协商文化的建设滞后第43页
        (五) 协商组织的管理疏松第43-45页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主要模式的比较及启示第45-53页
    一、转型期乡村协商治理的主要模式梳理第45-47页
        (一) 主动探索型—浙江温岭模式第45-46页
        (二) 危机倒逼型—四川彭州模式第46页
        (三) 草根自创型—湖南临澧模式第46-47页
    二、转型期乡村协商治理主要模式的比较第47-50页
        (一) 协商平台比较第47-48页
        (二) 协商程序比较第48页
        (三) 协商成本比较第48-49页
        (四) 协商成效比较第49-50页
    三、转型期三种协商治理模式的经验启示第50-53页
        (一) 重视与引导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第50页
        (二) 重视与坚持依法办事的精神原则第50-51页
        (三) 重视与提升普通民众的协商能力第51-52页
        (四) 重视与邀请专家学者的现场指导第52-53页
第五章 转型期优化中国乡村协商治理的路径第53-66页
    一、主体再造:构建乡村协商机制第53-56页
        (一) 培养开放型协商官员第53-54页
        (二) 发展现代型协商组织第54-55页
        (三) 塑造参与型协商公民第55-56页
    二、制度供给:规范乡村协商运行第56-58页
        (一) 建立完善协商公开制度第56-57页
        (二) 强化落实协商监督制度第57-58页
        (三) 制定健全协商考核制度第58页
    三、平台搭建:拓宽乡村协商形式第58-61页
        (一)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乡村网络协商第58-59页
        (二) 以一事一议为载体,定期乡村会议协商第59-60页
        (三) 以社区建设为依托,开展乡村网格协商第60-61页
    四、文化培育:营造乡村协商氛围第61-64页
        (一) 培育平等性协商公民文化第61-62页
        (二) 建设包容性协商公民文化第62-63页
        (三) 塑造责任性协商公民文化第63-64页
    五、经济发展:夯实乡村协商基础第64-66页
        (一) 改善经济环境,吸引人口返流第64-65页
        (二) 盘活经济命脉,完善资金保障第65-66页
结论与讨论:对转型期中国乡村协商治理的再思考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级“民情地图”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西滩村“土地流转”与多民族村落有效治理的调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