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以“性恶”为特色的智顗心性思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章 智顗心性思想产生的背景第17-25页
    第一节 梁隋之际的时代背景第17-21页
        一、政治:从分裂到统一第17-18页
        二、思想文化:从风格迥异到渐趋融合第18-19页
        三、佛教政策与末法思潮第19-21页
    第二节 智顗生平经历研究第21-25页
        一、少年时期第21-22页
        二、出家修行第22-23页
        三、弘法创宗第23-25页
第二章 智顗心性思想的来源第25-39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第25-28页
        一、原始佛教心性思想的萌芽第25-26页
        二、部派佛教关于心性染净问题的争论第26-27页
        三、如来藏学说与唯识学说第27-28页
    第二节 龙树的“缘起性空”思想第28-32页
        一、“缘起性空”的含义第29页
        二、“三是偈”第29-31页
        三、“八不”说第31-32页
    第三节 “性具染净”第32-39页
        一、由心性染净到佛性染净第33-36页
        二、“性具染净”与“性具善恶”的关系第36-39页
第三章 “性恶”的含义与心性的含义第39-62页
    第一节 “性恶”论的提出第39-43页
    第二节 智顗“性恶”的含义第43-51页
        一、“性恶”之“性”的含义第43-46页
        二、“性恶”之“恶”的含义第46-48页
        三、“性恶”的含义第48-51页
    第三节 智顗“性恶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含义比较第51-55页
        一、“性善论”和“性无善无恶论”第51-53页
        二、荀子“性恶论”的含义第53-54页
        三、智顗“性恶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第54-55页
    第四节 智顗心性含义第55-62页
        一、佛性与心性第56-57页
        二、心性的含义第57-62页
第四章 “性恶”成佛论第62-70页
    第一节 一阐提“性恶”成佛论第62-66页
        一、“自力”与“他力”第62页
        二、“恶人正机”论第62-65页
        三、“性恶”所成之佛第65-66页
    第二节 “性德”与“修德”第66-70页
        一、“性德”与“修德”的含义第66-67页
        二、三因佛性是连接性德与修德的因果统一体第67-70页
第五章 “性恶”论的理论依据第70-78页
    第一节 实相论第70-72页
    第二节 “十界互具”第72-74页
    第三节 “相对种”思想第74-78页
第六章 教观意义上的一念心第78-86页
    第一节 “一念无明法性心”第78-83页
        一、“一念无明法性心”的含义第78-80页
        二、“一念无明法性心”的提出第80-83页
    第二节 “一念三千”第83-86页
总结第86-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州传统声乐中的民俗与信仰文化初探
下一篇:莫文克的弥赛亚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