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中药茜草的研究概况 | 第18-33页 |
第一节 炮制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化学成分 | 第19-23页 |
第三节 药理作用 | 第23-26页 |
第四节 临床应用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章 茜草生品、炭品的化学差异性研究 | 第33-60页 |
第一节 茜草、茜草炭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33-4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3页 |
2 提取分 | 第33-37页 |
3 结构解析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茜草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 第43-60页 |
1 材料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4页 |
3 结果 | 第44-58页 |
4 讨论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三章 UPLC法测定茜草炭中4种醌类成分的含量 | 第60-69页 |
第一节 仪器与试药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方法与结果 | 第61-67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茜草炭炮制工艺研究 | 第69-81页 |
第一节 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69-73页 |
1 材料 | 第69页 |
2 方法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二节 正交设计法优选茜草炒炭工艺 | 第73-8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3页 |
2 茜草炭中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的含量测定 | 第73-77页 |
3 正交设计法优选茜草炒炭工艺 | 第77-79页 |
4 讨论 | 第79-80页 |
参考嫌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81-101页 |
第一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酶活性的影响 | 第81-92页 |
1 材料 | 第81-82页 |
2 方法 | 第82-83页 |
3 结果 | 第83-90页 |
4 讨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第二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肺、胃部病理性损伤的影响 | 第92-96页 |
1 材料 | 第9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2-95页 |
3 讨论 | 第95-96页 |
第三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小板系统的影响 | 第96-101页 |
1 材料 | 第96页 |
2 方法 | 第96-97页 |
3 结果 | 第97-99页 |
4 讨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101-121页 |
第一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1-110页 |
1 材料 | 第101-102页 |
2 方法 | 第102-103页 |
3 结果 | 第103-109页 |
4 讨论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瘀模型大鼠肺、胃部病理性损伤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1 材料 | 第11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10-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茜草、茜草炭与紫菀配伍对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系统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1 材料 | 第116页 |
2 方法 | 第116-117页 |
3 结果 | 第117-119页 |
4 讨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附图 化合物光谱图 | 第121-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