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寨里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外关于聚落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3-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4-18页 |
第2章 寨里村的社会历史文化概述 | 第18-36页 |
2.1 自然条件 | 第18-20页 |
2.1.1 地理区位 | 第18页 |
2.1.2 村落环境 | 第18-19页 |
2.1.3 自然资源 | 第19-20页 |
2.2 历史沿革 | 第20-27页 |
2.2.1 行政区域 | 第20-21页 |
2.2.2 姓氏渊源 | 第21-22页 |
2.2.3 宗族发展 | 第22-27页 |
2.3 文化背景 | 第27-34页 |
2.3.1 宗教信仰 | 第27-28页 |
2.3.2 乡土风情 | 第28-30页 |
2.3.3 民俗活动 | 第30-31页 |
2.3.4 文化教育 | 第31-32页 |
2.3.5 英才俊杰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寨里村聚落的演变与空间形态研究 | 第36-54页 |
3.1 聚落形成背景与选址布局 | 第36-40页 |
3.1.1 聚落的形成背景分析 | 第36-37页 |
3.1.2 聚落的地理地形特征 | 第37页 |
3.1.3 聚落的气候环境特征 | 第37-38页 |
3.1.4 聚落的选址布局方式 | 第38-40页 |
3.2 聚落的发展与演变 | 第40-47页 |
3.2.1 聚落的初建 | 第40-41页 |
3.2.2 聚落的变迁 | 第41-43页 |
3.2.3 聚落的现况 | 第43-47页 |
3.3 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47-51页 |
3.3.1 聚落的形态特征 | 第48-51页 |
3.3.2 聚落的交通体系 | 第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寨里村聚落的建筑空间与形态研究 | 第54-96页 |
4.1 寨里村传统建筑概述 | 第54页 |
4.2 寨里村的公共建筑 | 第54-76页 |
4.2.1 宗教建筑 | 第54-59页 |
4.2.2 祠堂 | 第59-68页 |
4.2.3 学堂 | 第68-70页 |
4.2.4 门楼 | 第70-76页 |
4.3 寨里村的民居建筑 | 第76-91页 |
4.3.1 民居建筑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 第76-77页 |
4.3.2 传统民居建筑的典例剖析 | 第77-91页 |
4.3.3 当代建筑 | 第91页 |
4.4 建筑材料与装饰艺术 | 第91-94页 |
4.4.1 寨里村传统建筑的材料分析 | 第91-93页 |
4.4.2 寨里村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图纸附录 | 第104-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