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保辜制度概述 | 第11-21页 | 
| 第一节 保辜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保辜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21页 | 
| 第二章 明代保辜制度的内容及其变化原因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明代保辜制度的内容 | 第21-28页 | 
| 一 关于加害人应该承担何种刑事责任的规定 | 第21-23页 |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责任的规定 | 第23页 | 
| 三 余限制度的出现 | 第23-24页 | 
| 四 对化外人的效力 | 第24-27页 | 
| 五 清朝对明代保辜制度的继承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明代保辜制度变化的原因 | 第28-31页 | 
| 一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重法治民思想 | 第28-29页 | 
| 二 保辜制度赖以发展的检验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 第29页 | 
| 三 元代保辜制度的发展直接为明代保辜制度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明代保辜制度的应用 | 第31-35页 | 
| 第一节 明代检验的格式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具体案例的适用 | 第32-35页 | 
| 一 明代保辜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有广泛应用 | 第32-33页 | 
| 二 涉外法律原则的应用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对明代保辜制度的分析及借鉴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明代保辜制度的价值 | 第35-37页 | 
| 一 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 | 第35-36页 | 
| 二 符合罪罚相适应原则 | 第36-37页 | 
| 三 保护受害人利益 | 第37页 | 
| 第二节 明代保辜制度的不合理方面 | 第37-39页 | 
| 一 因果关系不科学 | 第38-39页 | 
| 二 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39页 | 
| 第三节 明代保辜制度对当前我国和解制度的借鉴价值 | 第39-43页 | 
| 一 保辜制度符合刑事和解的利益保护原则 | 第40-41页 | 
| 二 保辜制度符合刑事和解的宽严相济 | 第41-42页 | 
| 三 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过窄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