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植物传粉机制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2.1 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系统 | 第13-14页 |
1.2.2 植物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 | 第14-15页 |
1.3 广金钱草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本草考证 | 第15页 |
1.3.2 基源考证 | 第15-16页 |
1.3.3 广金钱草主要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1.3.4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5 影响广金钱草药材质量的因素 | 第18页 |
1.3.6 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广金钱草花芽分化研究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2.2.1 广金钱草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 第21-22页 |
2.2.2 花芽分化、花序发育与时间的关系 | 第22-26页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广金钱草开花结荚特性研究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27页 |
3.1.2 方法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2.1 花序及小花开放过程 | 第28页 |
3.2.2 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及单荚种子数分析 | 第28-29页 |
3.2.3 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及单荚种子数分析 | 第29-31页 |
3.2.4 果荚成熟顺序 | 第31-33页 |
3.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花粉活力测定及贮藏方法研究 | 第34-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材料 | 第34页 |
4.1.2 花粉活力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4.1.3 花粉贮藏方法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4.2.1 不同染色方法对花粉生活力测定的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4.2.2 离体培养法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37页 |
4.2.3 不同培养时间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4 不同发育阶段花粉活力的影响 | 第38页 |
4.2.5 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讨论 | 第39-41页 |
4.3.1 不同染色方法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培养基组分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40页 |
4.3.3 贮藏方法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广金钱草传粉机制及传粉昆虫研究 | 第41-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5.2.1 花部特征 | 第41-42页 |
5.2.2 传粉机制 | 第42-43页 |
5.2.3 传粉昆虫 | 第43-45页 |
5.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广金钱草繁育系统研究 | 第47-5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6.1.1 材料 | 第47页 |
6.1.2 方法 | 第47-4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6.2.1 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48页 |
6.2.2 花粉组织化学及花粉-胚珠比检测 | 第48-49页 |
6.2.3 杂交指数估算 | 第49页 |
6.2.4 套袋试验 | 第49页 |
6.3 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