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9页 |
1.1 我国玉米发展及玉米育种概况 | 第9-10页 |
1.1.1 我国玉米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1.2 我国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孟山都,先锋玉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造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3 遗传标记技术及其在玉米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 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系统研究 | 第15-16页 |
1.5 配合力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8页 |
1.5.1 配合力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5.2 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1.5.3 配合力研究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实验室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SSR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1.2.1 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19-20页 |
2.1.2.2 SSR检测 | 第20-21页 |
2.1.2.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1-22页 |
2.1.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程序 | 第22-23页 |
2.1.2.5 SSR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2 田间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2.1 交配设计 | 第24页 |
2.2.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2.3 田间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53页 |
3.1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48页 |
3.1.1 孟山都、先锋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 | 第27-48页 |
3.1.1.1 方差分析 | 第27-30页 |
3.1.1.2 一般配合力的分析 | 第30-38页 |
3.1.1.3 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38-39页 |
3.1.1.4 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的分析 | 第39-44页 |
3.1.1.5 其它14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分析 | 第44页 |
3.1.1.6 产量的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4-46页 |
3.1.1.7 杂交组合产量、产量SCA和产量TCA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3.1.1.8 60个杂交组合与贵农889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3.2 孟山都、先锋玉米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48-52页 |
3.2.1 实验室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2.1.1 SSR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3.2.1.2 种质间的差异 | 第49-50页 |
3.2.1.3 种质间的聚类 | 第50-52页 |
3.3 NCⅡ杂交分析和SSR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比较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9页 |
4.1 孟山都、先锋玉米自交系与6个测验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53页 |
4.2 35份孟山都、先峰自交系和6个测验种的群体划分 | 第53-55页 |
4.3 16个亲本材料一般配合力的表现 | 第55-57页 |
4.4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与总配合力的关系 | 第57页 |
4.5 本研究中玉米材料的的利用前景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67页 |
附表2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