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派词学接受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嘉道:常州派词学接受的滥觞期 | 第13-25页 |
第一节 接受背景分析 | 第13-15页 |
一、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 | 第13-14页 |
二、常州学派的学术影响 | 第14页 |
三、弊病凸显的词坛现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常州派词学的早期接受者 | 第15-20页 |
一、模仿与传播:以张琦为代表的友朋辈读者群 | 第15-17页 |
二、学习与修正:以董士锡为代表的弟子辈读者群 | 第17-20页 |
第三节 周济的词论创新与奠基之功 | 第20-25页 |
一、词意的提升:“词亦有史” | 第20-22页 |
二、表现手法的具体化:“寄托说” | 第22-23页 |
三、审美准则的提出:“浑化”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晚清:常州派词学接受的高潮期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接受背景分析 | 第25-27页 |
一、时势的推举 | 第25-26页 |
二、深孚“人望”者的倡导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晚清时期常州派词学读者群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常派词学影响下的晚清词论 | 第28-35页 |
一、谭献的阐释与推崇 | 第28-31页 |
二、陈廷焯的继承与创新 | 第31-33页 |
三、端木埰与清季四大词人的发扬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常派词学影响下的晚清词作 | 第35-38页 |
一、同光时期的常派词人创作 | 第35-36页 |
二、甲午、庚子时期的“词史”创作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民国:常州派词学的接受余响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唐圭璋的词学接受与超越 | 第38-41页 |
一、唐圭璋对常派词学的接受 | 第38-40页 |
二、唐圭璋对常派词学的超越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龙榆生对常派词学的接受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夏承焘对常派词学的接受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王国维与常州派词学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