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导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 1.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 2.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 1.国外文献 | 第11-12页 |
| 2.国内文献 | 第12-14页 |
| 3.文献简评 | 第14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4-19页 |
| 1.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2.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舞台背景与展示 | 第19-28页 |
|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舞台背景 | 第19-21页 |
| 1.洪洞县概况 | 第19-20页 |
| 2.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舞台展示 | 第21-28页 |
| 1.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舞台资源 | 第21-23页 |
| 2.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舞台展示 | 第23-28页 |
| 三、不同的“舞台真实性”:对游客和东道主的调查分析 | 第28-35页 |
| (一)游客眼里的“舞台真实性” | 第28-32页 |
| 1.游客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 2.游客对“舞台真实性”的感知情况及满意度分析 | 第29-30页 |
| 3.不同的游客与不同的舞台真实性 | 第30-32页 |
| (二)东道主眼里的“舞台真实性” | 第32-35页 |
| 1.景区表演者眼里的“舞台真实性” | 第32-33页 |
| 2.当地居民眼里的“舞台真实性” | 第33-34页 |
| 3.不同的东道主与不同的舞台真实性 | 第34-35页 |
| 四、被建构的“舞台真实性” | 第35-43页 |
| (一)当地政府的组织倡导 | 第35-36页 |
| 1.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 第35页 |
| 2.组织媒体大力宣传 | 第35页 |
| 3.政府的引领调控 | 第35-36页 |
| (二)专家学者的研究加工 | 第36-39页 |
| 1.对民间传说的整理加工 | 第36页 |
| 2.对家谱碑刻的搜集整理 | 第36-38页 |
| 3.电视剧与电视散文的制作加工 | 第38-39页 |
| (三)旅游开发者的设计建构 | 第39-41页 |
| 1.开发设计的背景 | 第40页 |
| 2.开发设计的理念 | 第40页 |
| 3.开发设计的做法 | 第40-41页 |
| (四)社区居民的参与建构 | 第41-43页 |
| 1.地方精英的不懈努力 | 第41页 |
| 2.社区居民对景区的参与建构 | 第41-43页 |
| 五、对根祖文化旅游“舞台真实性”的反思与建议 | 第43-47页 |
| (一)根祖文化旅游中“舞台真实性”的意义 | 第43-44页 |
| 1.积极意义 | 第43-44页 |
| 2.消极意义 | 第44页 |
| (二)“舞台真实性”视角下根祖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 | 第44-47页 |
| 1.增强公益性、避免过度商业化 | 第44-45页 |
| 2.提高旅游产品的创新度与本真性 | 第45页 |
|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 第45-46页 |
| 4.倡导游客提高自身素养 | 第46页 |
| 5.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积极作用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注释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