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亚化新寨金矿化信息提取与找矿靶区优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2-20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多元成矿信息预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勘查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勘查区交通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1.3.1 位置交通 | 第15页 |
1.3.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进展及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 第20-30页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0-27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2.1.2 区域地层 | 第21-22页 |
2.1.3 区域构造 | 第22-25页 |
2.1.4 区域岩浆岩 | 第25页 |
2.1.5 区域变质岩 | 第25-27页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7-29页 |
2.3 区域矿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 第30-56页 |
3.1 地层 | 第30-40页 |
3.2 构造 | 第40-41页 |
3.3 岩浆岩 | 第41页 |
3.4 矿化特征 | 第41-46页 |
3.4.1 含金黄铁矿矿化点 | 第41-45页 |
3.4.2 麻栗河金重砂异常区 | 第45-46页 |
3.4.3 区内金异常 | 第46页 |
3.5 岩矿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4页 |
3.6 成因初步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勘查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82页 |
4.1 勘查地球化学设计 | 第56-58页 |
4.1.1 勘查地球化学综合选区 | 第56-58页 |
4.2 勘查地球化学实施 | 第58-82页 |
4.2.1 野外工作 | 第58页 |
4.2.2 样品加工与分析 | 第58页 |
4.2.3 测试分析数据处理 | 第58-82页 |
第五章 矿床遥感地质 | 第82-98页 |
5.1 勘查区影像—地质单元 | 第82-84页 |
5.2 勘查区环形构造 | 第84-86页 |
5.3 勘查区线性构造 | 第86-89页 |
5.4 勘查区蚀变信息提取 | 第89-98页 |
5.4.1 矿化蚀变提取的原理 | 第89-90页 |
5.4.2 提取方法 | 第90页 |
5.4.3 蚀变信息提取 | 第90-94页 |
5.4.4 结果分析和验证 | 第94-98页 |
第六章 勘查区综合成矿信息融合与靶区定位预测 | 第98-114页 |
6.1 多元成矿有利信息分析 | 第98-99页 |
6.1.1 地质成矿信息 | 第98页 |
6.1.2 矿床遥感成矿信息 | 第98-99页 |
6.1.3 勘查地球化学成矿信息 | 第99页 |
6.2 数学模型的预测建立 | 第99-110页 |
6.2.1 基本原理 | 第99页 |
6.2.2 成矿有利信息的提取 | 第99-107页 |
6.2.3 信息量计算及找矿标志优选 | 第107-110页 |
6.3 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 | 第110-114页 |
6.3.1 临界值的确定 | 第110页 |
6.3.2 预测靶区的优选 | 第110-111页 |
6.3.3 靶区定位优选 | 第111-11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4-117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建议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