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纳米材料 | 第12-17页 |
1.2.1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3页 |
1.2.2 纳米材料特性 | 第13-14页 |
1.2.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2.4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 第16-17页 |
1.3 电解水体系 | 第17-28页 |
1.3.1 催化析氢材料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2 催化析氧材料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3 电解水双功能催化材料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 低共熔型离子液体简介 | 第28-31页 |
1.4.1 低共熔型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29-3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1-3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2 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镍铜合金电沉积制备及电解水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34-58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3 纳米多孔片状镍铜合金的制备 | 第35-39页 |
2.3.1 ethaline?NiCl_2?CuCl_2复合电解液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2 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 | 第36页 |
2.3.3 电沉积前准备阶段 | 第36-37页 |
2.3.4 电沉积制备镍铜合金薄膜 | 第37页 |
2.3.5 沉积过程形核机理研究 | 第37页 |
2.3.6 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2.3.7 Pt/C电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4 表征 | 第3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9-56页 |
2.5.1 电沉积镍铜合金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 第39-41页 |
2.5.2 电沉积制备镍铜合金 | 第41-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纳米多孔镍钼合金微球的电沉积制备及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58-86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3.3 纳米多孔镍钼合金的制备 | 第60-64页 |
3.3.1 ethaline?氯化镍?钼酸铵?柠檬酸复合电解液的合成 | 第60页 |
3.3.2 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 | 第60-61页 |
3.3.3 电沉积前准备阶段 | 第61页 |
3.3.4 电沉积制备镍钼合金薄膜 | 第61-62页 |
3.3.5 电催化析氢(HER)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3.3.6 电催化析氧(OER)性能测试 | 第63-64页 |
3.3.7 电解水(HER||OER)性能测试 | 第64页 |
3.3.8 Pt/C和RuO_2电极的制备 | 第64页 |
3.4 表征 | 第64-6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65-84页 |
3.5.1 电沉积镍钼合金 | 第65-70页 |
3.5.2 电沉积镍钼合金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70-76页 |
3.5.3 电沉积镍钼合金催化析氧性能研 | 第76-82页 |
3.5.4 电沉积镍钼合金全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82-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纳米多孔无定形镍铁硫的电沉积制备及电解水催化析氧性能研究 | 第86-120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7-88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87-88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88页 |
4.3 纳米多孔镍铁硫的制备 | 第88-92页 |
4.3.1 ethaline?FeCl_3?NiCl_2?硫脲复合电解液的合成 | 第88-89页 |
4.3.2 循环伏安电化学测试 | 第89页 |
4.3.3 电沉积前准备阶段 | 第89-90页 |
4.3.4 电沉积制备镍铁硫薄膜 | 第90页 |
4.3.5 电催化析氧(OER)性能测试 | 第90-91页 |
4.3.6 电解水(HER||OER)性能测试 | 第91页 |
4.3.7 Pt/C和RuO_2电极的制备 | 第91-92页 |
4.4 表征 | 第9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92-118页 |
4.5.1 电沉积镍铁硫薄膜 | 第92-101页 |
4.5.2 电沉积镍铁硫催化析氧(OER)性能测试 | 第101-113页 |
4.5.3 电沉积镍铁硫薄膜和镍钼合金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113-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5.1 结论 | 第120-121页 |
5.2 展望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5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