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昆明当代城市建筑性格与特色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类型·性格·特色 | 第13-33页 | 
| 1.1 从城市建筑开始 | 第13-14页 | 
| 1.2 建筑类型 | 第14-20页 | 
| 1.2.1 始于“茅棚” | 第14-16页 | 
| 1.2.2 成型期的建筑类型学 | 第16-17页 | 
| 1.2.3 第三种类型学 | 第17-19页 | 
| 1.2.4 无意识的城市建筑体 | 第19-20页 | 
| 1.3 建筑性格 | 第20-24页 | 
| 1.3.1 建筑性格的主观性 | 第20-21页 | 
| 1.3.2 建筑性格的历时性 | 第21-22页 | 
| 1.3.3 建筑性格的可变性 | 第22-24页 | 
| 1.4 建筑特色 | 第24-27页 | 
| 1.4.1 何谓特色 | 第24页 | 
| 1.4.2 特色的代谢 | 第24-25页 | 
| 1.4.3 批判的视觉化建筑特色 | 第25-27页 | 
| 1.5 建筑类型·建筑性格·建筑特色 | 第27-32页 | 
| 1.5.1 明确与模糊 | 第27-28页 | 
| 1.5.2 建筑类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 第28-29页 | 
| 1.5.3 建筑性格与非理性 | 第29-30页 | 
| 1.5.4 建筑性格与建筑特色 | 第30-32页 | 
| 1.6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内敛·集约·使用 | 第33-47页 | 
| 2.1 解读内敛 | 第33页 | 
| 2.2 迁徙而成的内敛 | 第33-35页 | 
| 2.3 集约的一颗印 | 第35-38页 | 
| 2.4 关注使用的传统建筑 | 第38-40页 | 
| 2.5 内敛·现代设计应用 | 第40-44页 | 
| 2.5.1 现代内敛建筑 | 第40-41页 | 
| 2.5.2 舒适的室内体验 | 第41-42页 | 
| 2.5.3 削弱使用边界 | 第42-44页 | 
| 2.6 小结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包容·融汇·符号 | 第47-61页 | 
| 3.1 解读包容 | 第47页 | 
| 3.2 历史事件下的包容 | 第47-48页 | 
| 3.3 中西合璧的建筑 | 第48-52页 | 
| 3.4 包容·现代设计应用 | 第52-59页 | 
| 3.4.1 包容不是文化搬运 | 第52-56页 | 
| 3.4.2 符号提炼 | 第56-59页 |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朴实·温和·简约 | 第61-71页 | 
| 4.1 解读朴实 | 第61页 | 
| 4.2 质朴的建筑 | 第61-64页 | 
| 4.3 简单·大方·合适 | 第64-66页 | 
| 4.4 朴实·现代设计应用 | 第66-70页 | 
| 4.4.1 朴实的现代建筑 | 第66页 | 
| 4.4.2 立面形式 | 第66-70页 | 
| 4.5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闲适·慵懒·生活 | 第71-85页 | 
| 5.1 解读闲适 | 第71页 | 
| 5.2 温和的昆明 | 第71-75页 | 
| 5.3 昆明·市井·生活 | 第75-77页 | 
| 5.4 闲适·现代设计应用 | 第77-82页 | 
| 5.4.1 闲适与空间 | 第77-80页 | 
| 5.4.2 氛围设计 | 第80-82页 | 
| 5.5 小结 | 第82-85页 | 
| 结语 | 第85-90页 | 
| 附录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1-104页 | 
| 附录B:图片索引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