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涧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及运动过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滑坡机理及其稳定性 | 第9页 |
1.3.2 滑坡运动特征 | 第9-10页 |
1.3.3 滑坡数值模拟 | 第10-11页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滑坡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 第14-29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14-15页 |
2.2 滑坡区域地质条件 | 第15-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2 气象水文 | 第16-18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18-21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2.5 岩土体类型 | 第22-23页 |
2.2.6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页 |
2.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2.3 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2.3.1 滑坡基本概况 | 第24-26页 |
2.3.2 滑坡边界特征 | 第26页 |
2.4 滑坡形成机制 | 第26-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9-35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参数选取 | 第29-31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3.2.2 计算参数选取 | 第30-31页 |
3.3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31-34页 |
3.3.1 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计算 | 第31-32页 |
3.3.2 饱水状态下稳定性计算 | 第32-33页 |
3.3.3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4 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35-59页 |
4.1 PFC~(2D)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4.1.1 概述前言 | 第35页 |
4.1.2 力与位移定律 | 第35-36页 |
4.1.3 运动定律 | 第36-37页 |
4.1.4 接触本构关系 | 第37页 |
4.2 宏观参数与细观参数的关系 | 第37-41页 |
4.2.1 模型构建及加载机制 | 第38页 |
4.2.2 宏观参数与细观参数标定 | 第38-41页 |
4.3 滑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4 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43-49页 |
4.4.1 孔隙率变化分析 | 第43-46页 |
4.4.2 应力分析 | 第46-49页 |
4.5 滑坡运动特征分析 | 第49-54页 |
4.5.1 速度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4.5.2 位移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4.6 滑坡滑动距离及滑动速度验算 | 第54-57页 |
4.6.1 滑坡滑动距离计算 | 第55-56页 |
4.6.2 滑坡运动速度计算 | 第56-57页 |
4.7 小结 | 第57-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