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8-23页 |
1.1.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热潮 | 第18-20页 |
1.1.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技艺演变 | 第20-21页 |
1.1.3 建造技艺及其文化的传承 | 第21-22页 |
1.1.4 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传承的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22-2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2.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的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2.2 民居建造技艺传承的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1.2.3 石作工艺的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7-31页 |
1.3.1 研究逻辑 | 第27-29页 |
1.3.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的石作工艺概况 | 第35-105页 |
2.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背景与载体 | 第35-52页 |
2.1.1 概述 | 第35-36页 |
2.1.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 | 第36-39页 |
2.1.3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族群历史 | 第39-41页 |
2.1.4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1-43页 |
2.1.5 民居:石作工艺的主要载体 | 第43-52页 |
2.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部位与样式 | 第52-63页 |
2.2.1 石作台基 | 第53-55页 |
2.2.2 石作墙体 | 第55-61页 |
2.2.3 石作装饰 | 第61-63页 |
2.3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结构与构造 | 第63-82页 |
2.3.1 石作的结构体系 | 第64-65页 |
2.3.2 石作的砌筑做法 | 第65-79页 |
2.3.3 石作构件 | 第79-82页 |
2.4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工序与技术 | 第82-95页 |
2.4.1 石作工艺的常用材料 | 第82-85页 |
2.4.2 石作工艺的工具使用 | 第85-86页 |
2.4.3 石作工艺的工艺流程 | 第86-92页 |
2.4.4 石作工艺的技术策略 | 第92-95页 |
2.5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工匠与文化 | 第95-102页 |
2.5.1 石作工艺的工匠构成 | 第95-97页 |
2.5.2 石作工艺的传承途径 | 第97-99页 |
2.5.3 石作工艺的信仰崇拜 | 第99-101页 |
2.5.4 石作工艺的文化价值 | 第101-102页 |
2.6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个性与特色 | 第102-10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三章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传承实例研究 | 第105-138页 |
3.1 陇戛苗寨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 第105-118页 |
3.1.1 陇戛苗寨及其民居概况 | 第105-108页 |
3.1.2 陇戛苗寨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传承 | 第108-115页 |
3.1.3 陇戛苗寨石作工艺传承的特点 | 第115-118页 |
3.2 雨补鲁村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 第118-127页 |
3.2.1 雨补鲁村及其民居概况 | 第118-120页 |
3.2.2 雨补鲁村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演变 | 第120-126页 |
3.2.3 雨补鲁村石作工艺的传承特点 | 第126-127页 |
3.3 妥乐村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 第127-137页 |
3.3.1 妥乐村及其民居概况 | 第127-130页 |
3.3.2 妥乐村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演变 | 第130-135页 |
3.3.3 妥乐村石作工艺的传承特点 | 第135-1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四章 工匠视角下的民居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 第138-149页 |
4.1 石作工艺的变化特点 | 第138-141页 |
4.1.1 石作的数量和部位增减 | 第138-139页 |
4.1.2 石作的样式变化 | 第139-140页 |
4.1.3 石作的结构与构造变化 | 第140-141页 |
4.1.4 石作工序的机械化 | 第141页 |
4.2 石作工匠的变化特点 | 第141-145页 |
4.2.1 工匠的角色转化 | 第142-143页 |
4.2.2 工匠的学艺途径变化 | 第143-144页 |
4.2.3 工匠的谋生途径变化 | 第144-145页 |
4.2.4 工匠的自我认知变化 | 第145页 |
4.3 石作工匠的生存现状与石作工艺的传承困境 | 第145-148页 |
4.3.1 市场萎缩与师承衰退 | 第146页 |
4.3.2 政策起伏与主体迷茫 | 第146-147页 |
4.3.3 运用困境与材料活性 | 第147-1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结语: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思路与对策 | 第149-159页 |
5.1 国内外建造技艺保护传承经验 | 第149-153页 |
5.1.1 德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验 | 第149-150页 |
5.1.2 大利侗寨建造技艺保护传承经验 | 第150页 |
5.1.3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实践案例 | 第150-153页 |
5.2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总体思路 | 第153-155页 |
5.2.1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思路 | 第153-154页 |
5.2.2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原则与目标 | 第154-155页 |
5.3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 第155-158页 |
5.3.1 坚定保存现有民居 | 第155页 |
5.3.2 拓展工艺运用范围 | 第155-156页 |
5.3.3 加强鼓励建造主体 | 第156页 |
5.3.4 关注外部环境稳定 | 第156-157页 |
5.3.5 调整外力介入程度 | 第157-1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4页 |
附录:传统村落工匠及村民访谈记录 | 第164-1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附件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