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 第12页 |
1.5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6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12-13页 |
1.6.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1.6.2 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公众同情及相关案例 | 第13-20页 |
2.1 公众同情概念解释 | 第13-14页 |
2.1.1 公众同情概念的缘起 | 第13页 |
2.1.2 公众同情在本文中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2 公众同情的特征 | 第14-16页 |
2.2.1 公众同情的社会性 | 第14-15页 |
2.2.2 公众同情的批判性 | 第15页 |
2.2.3 公众同情的易被操纵性 | 第15-16页 |
2.3 公众同情与舆论的关系 | 第16-17页 |
2.4 自媒体的概念 | 第17页 |
2.5 案例的选择与事件的始末 | 第17-20页 |
2.5.1 贾敬龙拆迁案 | 第17-18页 |
2.5.2 辱母案 | 第18页 |
2.5.3 江歌案 | 第18页 |
2.5.4 研究样本的选取依据 | 第18-20页 |
第3章 公众同情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唤起机制 | 第20-39页 |
3.1 社会语境与公众同情 | 第20-22页 |
3.1.1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陷 | 第20-21页 |
3.1.2 我国司法领域的“塔西佗陷阱” | 第21页 |
3.1.3 我国“干群矛盾”由来已久 | 第21-22页 |
3.1.4 目前我国公力救济存在短板 | 第22页 |
3.2 传播者与公众同情 | 第22-28页 |
3.2.1 作为传播者的当事人家属 | 第23-26页 |
3.2.2 作为传播者的律师学者 | 第26-28页 |
3.3 自媒体与公众同情 | 第28-33页 |
3.3.1 自媒体的媒介意识形态与“同情的触发” | 第28页 |
3.3.2 自媒体的商业利益追求与“同情的炒作” | 第28-31页 |
3.3.3 自媒体的媒介传播特征与“同情的聚集” | 第31-33页 |
3.3.4 自媒体联合网络媒体发声:“同情的扩散” | 第33页 |
3.4 受众的内隐因素与公众同情 | 第33-36页 |
3.5 公众同情起作用的体现 | 第36-39页 |
3.5.1 主流媒体的发声 | 第36-37页 |
3.5.2 有关部门的回应 | 第37-39页 |
第4章 自媒体环境下公众同情的现实影响 | 第39-46页 |
4.1 公众同情背后的网民心态 | 第39-40页 |
4.1.1 同情弱者的基本道德观 | 第39页 |
4.1.2 抗议性的情绪表达 | 第39-40页 |
4.2 公众同情对自媒体网络舆论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1 公众同情为自媒体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条件 | 第40页 |
4.2.2 公众同情为决定舆论拐点、舆情热度的关键因素 | 第40-41页 |
4.2.3 公众同情易诱发自媒体网络舆论非理性因子 | 第41页 |
4.2.4 公众同情为舆情研判与舆论引导提供新思路 | 第41-42页 |
4.3 公众同情对司法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1 公众同情具有潜在的司法权威 | 第42页 |
4.3.2 公众同情对司法权威性与独立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公众同情影响下司法部门对多方因素的权衡 | 第43页 |
4.3.4 易激发同情的个案特征及其影响司法的方式 | 第43-44页 |
4.3.5 公众同情促使司法系统进一步完善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