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氧化物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汽油脱硫方法 | 第9-10页 |
1.1.1 非加氢脱硫法 | 第9-10页 |
1.1.2 加氢脱硫法 | 第10页 |
1.2 吸附脱硫材料的种类 | 第10-12页 |
1.2.1 微孔材料 | 第10-11页 |
1.2.2 介孔材料 | 第11-12页 |
1.2.3 络合吸附剂 | 第12页 |
1.3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实验药品及材料表征吸附性能方法 | 第14-16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14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14-15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定 | 第14页 |
2.2.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 | 第14页 |
2.2.3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BET)测定 | 第14-15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15页 |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 第15页 |
2.2.6 热重分析(TG) | 第15页 |
2.3 吸附实验 | 第15-16页 |
第3章 氧化亚铜多孔碳复合材料 | 第16-26页 |
3.1 引言 | 第1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16-17页 |
3.2.1 氧化亚铜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6-1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23页 |
3.3.1 XRD测试结果 | 第17-19页 |
3.3.2 红外FT-IR测试结果分析 | 第19-20页 |
3.3.3 TG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3.3.4 TEM表征结果分析 | 第21页 |
3.3.5 比表面积和孔径数据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3.4 多孔碳负载铜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23-2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氧化亚铜氮掺杂介孔碳复合材料 | 第26-36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4.2.1 氮掺杂介孔碳负载硝酸铜 | 第26-2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4.3.1 XRD测试结果 | 第27-28页 |
4.3.2 FT-IR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3.3 TG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3.4 TEM数据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4.3.5 比表面积和孔径数据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4 氮掺杂介孔碳负载铜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33-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蜜胺基富氮介孔碳材料 | 第36-51页 |
5.1 引言 | 第36页 |
5.2 实验准备 | 第36-37页 |
5.2.1 富氮介孔碳的制备 | 第36页 |
5.2.2 吸附实验 | 第36-37页 |
5.3 以硝酸铁为铁源 | 第37-42页 |
5.3.1 XRD测试结果 | 第37-38页 |
5.3.2 TEM数据结果分析 | 第38页 |
5.3.3 BET数据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5.3.4 富氮介孔碳吸附罗丹明B的性能评价 | 第41-42页 |
5.4 以氯化铁为铁源 | 第42-47页 |
5.4.1 XRD测试结果 | 第42-43页 |
5.4.2 TEM数据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4.3 BET数据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5.4.4 富氮介孔碳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46-47页 |
5.5 其它金属盐为金属源 | 第47-49页 |
5.5.1 XRD测试结果 | 第47页 |
5.5.2 BET数据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5.3 富氮介孔碳附罗丹明B的性能评价 | 第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