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生物类似药工艺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概述 | 第12-19页 |
1.1 人促卵泡激素 | 第12-15页 |
1.1.1 人促卵泡激素的基本概述 | 第12-13页 |
1.1.2 人促卵泡激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1.3 人促卵泡激素的功能作用 | 第14页 |
1.1.4 人促卵泡激素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 第14-15页 |
1.2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 第15-19页 |
1.2.1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与尿源FSH的比较 | 第17页 |
1.2.3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功能与特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细胞培养 | 第19-36页 |
2.1 细胞复苏 | 第19-20页 |
2.1.1 细胞复苏的准备工作 | 第19页 |
2.1.2 细胞的复苏 | 第19页 |
2.1.3 细胞培养 | 第19-20页 |
2.2 细胞传代 | 第20页 |
2.2.1 细胞传代的准备工作 | 第20页 |
2.2.2 取样计数 | 第20页 |
2.2.3 细胞传代 | 第20页 |
2.2.4 细胞培养 | 第20页 |
2.3 细胞冻存 | 第20-21页 |
2.3.1 冻存过程 | 第20-21页 |
2.4 细胞培养工段溶液配制 | 第21-26页 |
2.4.1 溶液配制前的准备 | 第21页 |
2.4.2 100mMMSX溶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2.4.3 扩培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页 |
2.4.4 扩培培养基(N-1)的配制 | 第22-23页 |
2.4.5 生产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2.4.6 补料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页 |
2.4.7 50%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4.8 1M碳酸钠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4.9 1%消泡剂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5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2L罐小试 | 第26-31页 |
2.5.1 主要设备 | 第26页 |
2.5.2 工艺流程 | 第26-27页 |
2.5.3 过程 | 第27-31页 |
2.6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5L罐小试 | 第31-34页 |
2.6.1 主要设备 | 第31页 |
2.6.2 工艺流程 | 第31页 |
2.6.3 过程 | 第31-34页 |
2.7 细胞培养结果 | 第34-35页 |
2.8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纯化工艺 | 第36-52页 |
3.1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纯化工艺 | 第36-42页 |
3.1.1 2L罐纯化工艺 | 第36-39页 |
3.1.2 5L罐纯化工艺 | 第39-42页 |
3.2 纯化工艺流程图 | 第42-43页 |
3.3 纯化谱图 | 第43-48页 |
3.4 纯化原液结果 | 第48-50页 |
3.4.1 纯化各部的相关结果 | 第48-49页 |
3.4.2 纯化原液结果 | 第49-50页 |
3.5 纯化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2-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1.3 主要试剂配方 | 第54页 |
4.2 检测方法 | 第54-61页 |
4.2.1 蛋白质含量 | 第54页 |
4.2.2 纯度 | 第54-56页 |
4.2.3 分子量 | 第56页 |
4.2.4 外源DNA残留 | 第56-57页 |
4.2.5 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 | 第57-58页 |
4.2.6 细菌内毒素检测 | 第58页 |
4.2.7 唾液酸含量 | 第58-59页 |
4.2.8 等电点及电荷异质性 | 第59页 |
4.2.9 紫外光谱 | 第59页 |
4.2.10 肽图分析 | 第59-60页 |
4.2.11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60-61页 |
4.3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原液质量拟定标准表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8页 |
5.1 课题概况 | 第63页 |
5.2 课题内容 | 第63页 |
5.2.1 本课题组内容 | 第63页 |
5.3 课题工作进度安排 | 第63-67页 |
5.3.1 完成细胞培养工艺研究。 | 第63-64页 |
5.3.2 完成纯化工艺研究 | 第64-65页 |
5.3.3 完成各项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建立。 | 第65-67页 |
5.4 课题总结 | 第67页 |
5.5 课题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