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高粱论文

高粱铝转运体基因SbNrat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7页
    1.1 酸性土壤中铝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概述第10-11页
        1.1.1 pH影响铝的不同价态第10-11页
        1.1.2 Al~(3+)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1页
    1.2 植物的耐铝性及耐性策略的研究进展第11-21页
        1.2.1 铝的外部排斥机制第11-13页
            1.2.1.1 依靠根部有机酸分泌的铝外排作用第11-12页
            1.2.1.2 依靠有机酸之外的酚类复合物释放的铝外排作用第12-13页
        1.2.2 铝内部耐受机制第13-15页
            1.2.2.1 细胞壁的修饰作用第14-15页
            1.2.2.2 铝积累体和它们的耐铝机制第15页
        1.2.3 膜转运体在耐铝性中的重要作用第15-21页
            1.2.3.1 ALMT苹果酸转运体第16-17页
            1.2.3.2 MATE柠檬酸转运体第17-18页
            1.2.3.3 铝转运体:NRAMPs第18-20页
            1.2.3.4 ABC转运体第20-21页
            1.2.3.5 水通道蛋白第21页
    1.3 植物对铝信号分子的抗性应答第21-23页
    1.4 铝激活与铝耐性相关蛋白的功能第23页
    1.5 水稻耐铝分子应答机制研究进展第23-24页
    1.6 高粱耐铝毒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51页
    2.1 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第27-35页
        2.1.1 植物材料培养和处理方法第27-28页
        2.1.2 菌株及质粒载体第28页
        2.1.3 菌种的活化、培养和保存第28-29页
        2.1.4 抗生素第29页
        2.1.5 培养基第29-34页
        2.1.6 各种酶试剂及试剂盒第34页
        2.1.7 实验中用到的试剂及缓冲液第34-35页
        2.1.8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第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51页
        2.2.1 SbNrat1全长ORF的分子克隆第35-40页
            2.2.1.1 植物材料总RNA的提取第36-37页
            2.2.1.2 RNA反转录成cDNA第37-38页
            2.2.1.3 从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第38-39页
            2.2.1.4 质粒载体、目的片段的酶切、连接和转化第39-40页
        2.2.2 SbNrat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40-51页
            2.2.2.1 半定量PCR第40页
            2.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40-42页
            2.2.2.3 亚细胞定位第42-46页
            2.2.2.4 SbNrat1在酵母细胞中的金属耐属性分析第46-49页
            2.2.2.5 异源互补鉴定SbNrat1的功能第49-5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51-64页
    3.1 SbNrat1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1-52页
    3.2 SbNrat1表达模式分析第52-56页
        3.2.1 半定量PCR第52-53页
        3.2.2 不同浓度铝处理以及不同铝处理时间SbNrat1表达量的分析第53页
        3.2.3 SbNrat1在根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分析第53-54页
        3.2.4 SbNrat1的表达量与铝耐受性之间的关系第54-56页
    3.3 SbNrat1的亚细胞定位第56-58页
    3.4 SbNrat1在酵母中转运活性分析第58-62页
    3.5 SbNrat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第62-64页
第四章 讨论第64-68页
    4.1 SbNrat1和OsNrat1功能比较第65-66页
    4.2 SbNrat1没有改变Nrat1金属离子选择性第66-67页
    4.3 SbNrat1在高粱耐铝毒中可能的角色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型的不同播期甘蔗生长和水肥条件下土壤氮素状况研究
下一篇:华南早籼型水稻保持系的筛选与分子标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