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4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6-18页
        1.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1.4.2 论文的不足第16-18页
第2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第18-30页
    2.1 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第18-19页
        2.1.1 西方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第18页
        2.1.2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第18-19页
    2.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背景第19-21页
        2.2.1 大气污染第19页
        2.2.2 水资源污染第19-20页
        2.2.3 土壤污染第20-21页
        2.2.4 能源短缺第21页
    2.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理论背景第21-30页
        2.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21-24页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24-26页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第26-28页
        2.3.4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28-30页
第3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概述第30-39页
    3.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第30-33页
        3.1.1 绿色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第30-31页
        3.1.2 科学认识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第31-33页
    3.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的念价值指向第33-36页
        3.2.1 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第33-34页
        3.2.2 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统一第34-35页
        3.2.3 人类发展与自然永续的统一第35页
        3.2.4 大我与小我的和谐统一第35-36页
    3.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第36-39页
        3.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性第36-37页
        3.3.2 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性第37页
        3.3.3 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第37-38页
        3.3.4 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本性第38-39页
第4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路径第39-47页
    4.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家绿色发展第39-42页
        4.1.1 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第39-40页
        4.1.2 推进绿色制度改革创新第40-41页
        4.1.3 建立绿色发展绩效科学评价机制第41-42页
    4.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绿色发展第42-43页
        4.2.1 创立绿色企业第42页
        4.2.2 创办绿色学校第42-43页
        4.2.3 创建绿色社区第43页
    4.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家庭绿色发展第43-47页
        4.3.1 推进绿色家庭教育第44页
        4.3.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44-45页
        4.3.3 树立绿色消费观第45-47页
第5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第47-53页
    5.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第47-50页
        5.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成果第47-48页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核心概念第48-49页
        5.1.3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第49-50页
    5.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第50-53页
        5.2.1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第50-51页
        5.2.2 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路径第51-52页
        5.2.3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作者简介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流域水上污染防治应急体系建设项目规划研究
下一篇: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保护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