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 第18-30页 |
2.1 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 | 第18-19页 |
2.1.1 西方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 | 第18页 |
2.1.2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进程 | 第18-19页 |
2.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19-21页 |
2.2.1 大气污染 | 第19页 |
2.2.2 水资源污染 | 第19-20页 |
2.2.3 土壤污染 | 第20-21页 |
2.2.4 能源短缺 | 第21页 |
2.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21-30页 |
2.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1-24页 |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4-26页 |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6-28页 |
2.3.4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8-30页 |
第3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 第30-39页 |
3.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 第30-33页 |
3.1.1 绿色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 第30-31页 |
3.1.2 科学认识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 第31-33页 |
3.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的念价值指向 | 第33-36页 |
3.2.1 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 第33-34页 |
3.2.2 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统一 | 第34-35页 |
3.2.3 人类发展与自然永续的统一 | 第35页 |
3.2.4 大我与小我的和谐统一 | 第35-36页 |
3.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 第36-39页 |
3.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性 | 第36-37页 |
3.3.2 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性 | 第37页 |
3.3.3 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 第37-38页 |
3.3.4 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本性 | 第38-39页 |
第4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路径 | 第39-47页 |
4.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国家绿色发展 | 第39-42页 |
4.1.1 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方式 | 第39-40页 |
4.1.2 推进绿色制度改革创新 | 第40-41页 |
4.1.3 建立绿色发展绩效科学评价机制 | 第41-42页 |
4.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绿色发展 | 第42-43页 |
4.2.1 创立绿色企业 | 第42页 |
4.2.2 创办绿色学校 | 第42-43页 |
4.2.3 创建绿色社区 | 第43页 |
4.3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家庭绿色发展 | 第43-47页 |
4.3.1 推进绿色家庭教育 | 第44页 |
4.3.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第44-45页 |
4.3.3 树立绿色消费观 | 第45-47页 |
第5章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 第47-53页 |
5.1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 | 第47-50页 |
5.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成果 | 第47-48页 |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核心概念 | 第48-49页 |
5.1.3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 第49-50页 |
5.2 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 第50-53页 |
5.2.1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 第50-51页 |
5.2.2 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路径 | 第51-52页 |
5.2.3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