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主要科学问题 | 第11-18页 |
1.2.1 化学地层学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气候地层学分析 | 第12-13页 |
1.2.3 古气候研究中的元素替代指标 | 第13-17页 |
1.2.4 松辽盆地嫩江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2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6页 |
2.1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与大陆科学钻探 | 第21-22页 |
2.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 第22-23页 |
2.3 松辽盆地填充历史 | 第23-24页 |
2.4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湖泊缺氧及海侵事件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3.2.1 数据获取 | 第26-28页 |
3.2.2 化学地层划分 | 第28-29页 |
3.2.3 气候地层分析 | 第29-32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62页 |
4.1 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元素数据主成分分析 | 第32-35页 |
4.2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化学地层划分 | 第35-39页 |
4.2.1 陆源碎屑相 | 第35-37页 |
4.2.2 盐度相 | 第37-38页 |
4.2.3 氧化还原相 | 第38-39页 |
4.3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化学地层划分 | 第39-43页 |
4.3.1 陆源碎屑相 | 第39-41页 |
4.3.2 盐度相 | 第41-42页 |
4.3.3 氧化还原相 | 第42-43页 |
4.4 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化学地层框架 | 第43-46页 |
4.5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气候地层分析 | 第46-49页 |
4.5.1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风化作用 | 第46-47页 |
4.5.2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沉积介质的盐度 | 第47页 |
4.5.3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沉积环境的碱度 | 第47-48页 |
4.5.4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 第48-49页 |
4.6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气候地层分析 | 第49-53页 |
4.6.1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沉积物粒度 | 第50-51页 |
4.6.2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风化作用 | 第51页 |
4.6.3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沉积介质的盐度 | 第51-52页 |
4.6.4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 第52-53页 |
4.7 松科1井嫩江组古生物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 第53-54页 |
4.8 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气候地层综合分析 | 第54-58页 |
4.8.1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气候地层综合分析 | 第54-56页 |
4.8.2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气候地层综合分析 | 第56-58页 |
4.9 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化学地层与气候地层对比 | 第58-62页 |
4.9.1 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化学地层与气候地层对比 | 第58-60页 |
4.9.2 松科1井嫩江组二段化学地层与气候地层对比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