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我国死缓制度及其立法演进 | 第12-22页 |
1.1 死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3页 |
1.1.1 死缓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1.2 死缓的基本特征 | 第13页 |
1.2 死缓的基本构造 | 第13-17页 |
1.2.1 死缓的适用标准 | 第13-14页 |
1.2.2 死缓的适用类型 | 第14-17页 |
1.2.3 死缓变更为立即执行的条件 | 第17页 |
1.3 死缓制度的立法演进 | 第17-22页 |
1.3.1 死缓制度的产生 | 第17-18页 |
1.3.2 死缓制度在刑法典中的确立 | 第18-19页 |
1.3.3 死缓制度的新近立法修正 | 第19-22页 |
第2章 死缓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2-31页 |
2.1 死缓适用标准弹性过大 | 第22-24页 |
2.1.1 学界存在不同认识 | 第22-23页 |
2.1.2 司法实践中掌握的标准不一 | 第23-24页 |
2.1.3 死缓适用标准的模糊性影响了死刑适用的慎重性 | 第24页 |
2.2 死缓变更为立即执行的条件不明确 | 第24-27页 |
2.2.1 对死缓变更为立即执行条件的立法修正进程 | 第24-26页 |
2.2.2 修正后的变更执行条件依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 死缓制度的内部协调性不足 | 第27-31页 |
2.3.1 死缓制度在执行强度上未能形成适当落差 | 第28-29页 |
2.3.2 死缓减为终身监禁造成了死缓制度内部失衡 | 第29-31页 |
第3章 死缓制度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31-39页 |
3.1 死刑立即执行条件的规范化 | 第31-33页 |
3.1.1 犯罪行为具有极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31-32页 |
3.1.2 犯罪人具有极强的人身危险性 | 第32-33页 |
3.2 死缓适用条件规定方法的反向化 | 第33-34页 |
3.3 死缓变更为立即执行条件的具体化 | 第34页 |
3.4 死缓制度内部层次的协调化 | 第34-39页 |
3.4.1 取消死缓考验期满后减为有期徒刑的规定 | 第34-35页 |
3.4.2 取消死缓考验期满后减为终身监禁的规定 | 第35-36页 |
3.4.3 对无期徒刑进行内部分级以实现死缓制度的结构协调性 | 第36-37页 |
3.4.4 调整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后减刑、假释的适用格局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