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度反推法的土地整治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3 基本结论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2 基础概念与理论 | 第20-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土地整治 | 第20页 |
2.1.2 生态网络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景观连通性理论 | 第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3.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4-25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3.1.3 土壤特征 | 第24-25页 |
3.1.4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3.2.1 经济发展条件 | 第25页 |
3.2.2 社会发展条件 | 第25-26页 |
3.2.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6-27页 |
4 流域生态源地识别 | 第27-42页 |
4.1 粒度反推法运行原理 | 第27-29页 |
4.1.1 粒度反推法原理 | 第27-28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4.2 不同粒度水平下数据栅格化 | 第29-31页 |
4.3 连通性分析确定生态源地结构 | 第31-42页 |
4.3.1 不同粒度水平下生态景观指数变化 | 第31-38页 |
4.3.2 相同粒度水平下生态景观指数变化 | 第38-39页 |
4.3.3 数据分析与粒度获取 | 第39-42页 |
5 生态网络构建 | 第42-56页 |
5.1 构建耗费阻力面 | 第42-50页 |
5.1.1 最小耗费距离模型 | 第42-43页 |
5.1.2 确定生态阻力值 | 第43-49页 |
5.1.3 构建综合阻力面 | 第49-50页 |
5.2 构建生态网络 | 第50-53页 |
5.2.1 识别生态廊道 | 第50-51页 |
5.2.2 确定生态节点 | 第51页 |
5.2.3 确定生态网络 | 第51-53页 |
5.3 生态网络优化建议 | 第53-56页 |
5.3.1 优化原则 | 第53-54页 |
5.3.2 优化策略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