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结构的残余变形与震后可修复性 | 第17-18页 |
1.2.2 自定心支撑 | 第18-22页 |
1.2.3 自定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2-23页 |
1.2.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6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6-2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新型预拉杆式自定心BRB构件的性能 | 第35-51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预拉杆式SC-BRB的概念 | 第35-36页 |
2.3 预拉杆式SC-BRB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2.3.1 支撑的变形能力较小 | 第36-37页 |
2.3.2 支撑试验初始刚度小于理论值 | 第37-38页 |
2.4 套管长度误差对支撑初始刚度的影响机理 | 第38-42页 |
2.4.1 套管长度误差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8-41页 |
2.4.2 与试验的对比 | 第41-42页 |
2.5 新型预拉杆式SC-BRB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42-45页 |
2.5.1 增大支撑变形能力的措施——摩擦保险装置 | 第42页 |
2.5.2 增大支撑变形能力的措施——串联式SC-BRB | 第42-44页 |
2.5.3 提高支撑初始刚度可控性的措施——橡胶夹层端板 | 第44-45页 |
2.6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 第45-47页 |
2.7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构件的构造设计方法 | 第47-4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BFRP预拉杆与摩擦保险装置性能试验 | 第51-69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BFRP预拉杆的试验方案 | 第51-53页 |
3.2.1 试件加工 | 第51-52页 |
3.2.2 加载制度 | 第52-53页 |
3.3 BFRP预拉杆的试验结果 | 第53-57页 |
3.3.1 BFRP预拉杆的破坏模式 | 第53-54页 |
3.3.2 BFRP预拉杆的力学性能 | 第54-57页 |
3.4 循环拉伸时BFRP预拉杆的预张力损失 | 第57-59页 |
3.5 摩擦保险装置的试验方案 | 第59-62页 |
3.5.1 试件设计 | 第59-61页 |
3.5.2 加载制度 | 第61-62页 |
3.6 摩擦保险装置的试验结果 | 第62-67页 |
3.6.1 试件A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3.6.2 试件B试验结果 | 第64-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新型预拉杆式SC-BRB的拟静力试验 | 第69-99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试件设计 | 第69-74页 |
4.3 新型预拉杆式SC-BRB试验方案 | 第74-76页 |
4.3.1 试验设备与数据采集 | 第74-75页 |
4.3.2 加载制度 | 第75-76页 |
4.4 SC-BRB-Ⅰ试验结果 | 第76-80页 |
4.4.1 SC-BRB-Ⅰ整体滞回性能 | 第76-77页 |
4.4.2 SC-BRB-Ⅰ预拉杆滞回性能 | 第77-78页 |
4.4.3 SC-BRB-Ⅰ套管-端板间隙和内力变化 | 第78-79页 |
4.4.4 SC-BRB-Ⅰ失效模式 | 第79-80页 |
4.5 SC-BRB-Ⅱ试验结果 | 第80-84页 |
4.5.1 SC-BRB-Ⅱ整体滞回性能 | 第80-81页 |
4.5.2 SC-BRB-Ⅱ预拉杆滞回性能 | 第81-82页 |
4.5.3 SC-BRB-Ⅱ套管-端板间隙和内力变化 | 第82-83页 |
4.5.4 SC-BRB-Ⅱ失效模式 | 第83-84页 |
4.6 SC-BRB-Ⅲ试验结果 | 第84-88页 |
4.6.1 SC-BRB-Ⅲ摩擦保险装置1%位移角启动试验整体滞回性能 | 第84-85页 |
4.6.2 SC-BRB-Ⅲ摩擦保险装置2%位移角启动试验整体滞回性能 | 第85-86页 |
4.6.3 SC-BRB-Ⅲ预拉杆滞回性能 | 第86-88页 |
4.7 SC-BRB-Ⅳ试验结果 | 第88-92页 |
4.7.1 SC-BRB-Ⅳ整体滞回性能 | 第88-90页 |
4.7.2 SC-BRB-Ⅳ预拉杆滞回性能 | 第90-91页 |
4.7.3 SC-BRB-Ⅳ套管-端板间隙和内力变化 | 第91-92页 |
4.8 新型预拉杆式SC-BRB试验结果汇总 | 第92-93页 |
4.9 改进措施的影响 | 第93-95页 |
4.9.1 橡胶夹层端板的影响 | 第93-94页 |
4.9.2 提高支撑变形能力措施的影响 | 第94-95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五章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构件滞回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99-121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新型预拉杆式SC-BRB精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9-106页 |
5.2.1 BRB模型的验证 | 第99-101页 |
5.2.2 自定心体系模型的验证 | 第101-103页 |
5.2.3 摩擦保险装置模型的验证 | 第103页 |
5.2.4 SC-BRB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6页 |
5.3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构件滞回性能的参数化分析 | 第106-110页 |
5.3.1 橡胶夹层端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3.2 预张力F_P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3.3 预拉杆面积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3.4 核心板面积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4 模拟预拉杆式SC-BRB构件滞回性能的流变模型 | 第110-115页 |
5.4.1 总体控制方程 | 第110-111页 |
5.4.2 F_B的求解 | 第111-112页 |
5.4.3 F_s的求解——线弹性预拉杆的情况 | 第112页 |
5.4.4 F_s的求解——超弹性SMA预拉杆的情况 | 第112-114页 |
5.4.5 滞回性能分析流程 | 第114-115页 |
5.5 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115-118页 |
5.5.1 BFRP预拉杆的SC-BRB(BFRP-SC-BRB) | 第115-116页 |
5.5.2 钢绞线预拉杆的SC-BRB(SS-SC-BRB) | 第116-117页 |
5.5.3 超弹性预拉杆的SC-BRB(SMA-SC-BRB) | 第117-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SC-BRB框架抗震性能的参数化分析 | 第121-147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影响SC-BRB框架动力响应的参数 | 第121-123页 |
6.3 SC-BRB框架的设计与地震波选取 | 第123-126页 |
6.3.1 框架基本信息 | 第123-124页 |
6.3.2 SC-BRB铰接钢框架的设计流程 | 第124-125页 |
6.3.3 SC-BRB双重体系框架的设计流程 | 第125-126页 |
6.3.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26页 |
6.4 SC-BRB框架的有限元建模 | 第126-127页 |
6.5 SC-BRB铰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参数化分析 | 第127-141页 |
6.5.1 R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6.5.2 强度比β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6.5.3 第二刚度比α_s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6.5.4 第一刚度比α_c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6.5.5 摩擦启动位移角θ_a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6.6 SC-BRB双重体系框架抗震性能的参数化分析 | 第141-145页 |
6.6.1 双重体系剪力比ρ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6.6.2 双重体系刚度比α_(B/M)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6-147页 |
第七章 SC-BRB支撑体系的非线性位移比谱与残余位移比谱 | 第147-167页 |
7.1 引言 | 第147页 |
7.2 非线性位移比谱与残余位移比谱 | 第147-148页 |
7.3 SC-BRB支撑体系的参数取值范围 | 第148-149页 |
7.4 单自由度模型的建立和地震波的选取 | 第149-150页 |
7.5 各参数对SC-BRB支撑体系非线性位移比谱和残余位移比谱的影响 | 第150-159页 |
7.5.1 地震作用折减系数R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7.5.2 强度比β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7.5.3 第一刚度比α_c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7.5.4 第二刚度比α_s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7.5.5 摩擦启动位移角比γ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7.5.6 双重体系刚度比α_(B/M)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7.6 非线性位移比与残余位移比公式回归 | 第159-164页 |
7.6.1 SC-BRB铰接钢框架 | 第160-162页 |
7.6.2 SC-BRB双重体系框架 | 第162-164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5-167页 |
第八章 SC-BRB框架基于震后可修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7-193页 |
8.1 引言 | 第167页 |
8.2 高阶模态效应和P-Δ效应的影响 | 第167-180页 |
8.2.1 高阶模态效应的影响 | 第169-176页 |
8.2.2 P-Δ效应的影响 | 第176-180页 |
8.3 SC-BRB框架的性能目标 | 第180-182页 |
8.4 SC-BRB框架基于震后可修复性的设计流程 | 第182-185页 |
8.4.1 研究现状 | 第182-183页 |
8.4.2 SC-BRB铰接钢框架 | 第183-185页 |
8.4.3 SC-BRB双重体系框架 | 第185页 |
8.5 设计算例 | 第185-189页 |
8.5.1 四层SC-BRB铰接钢框架 | 第186-187页 |
8.5.2 八层SC-BRB铰接钢框架 | 第187-188页 |
8.5.3 八层SC-BRB双重体系框架 | 第188-189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90-19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3-199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93-196页 |
9.1.1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概念的提出与部件性能 | 第193-194页 |
9.1.2 新型预拉杆式SC-BRB构件的滞回性能 | 第194页 |
9.1.3 SC-BRB框架的抗震性能 | 第194-195页 |
9.1.4 SC-BRB框架基于震后可修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95-196页 |
9.2 论文创新点 | 第196-197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97-199页 |
附录 主要符号和术语 | 第199-20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 第201-203页 |
致谢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