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1.2 研究范畴 | 第16-18页 |
| 1.2.1 对象范畴 | 第16-17页 |
| 1.2.2 时间范畴 | 第17-18页 |
| 1.2.3 几点定义与说明 | 第18页 |
| 1.3 研究基础 | 第18-22页 |
| 1.3.1 广州火车站建筑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1.3.2 建筑师林克明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1.3.3 火车站地区都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 1.5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 1.6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广州火车站的选址 | 第27-34页 |
| 2.1 广州铁路枢纽雏型 | 第27-28页 |
| 2.2 七个选址方案 | 第28-3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广州火车站的设计历程 | 第34-58页 |
| 3.1 广州火车站的设计背景 | 第34-39页 |
| 3.1.1 “大跃进”运动 | 第34-35页 |
| 3.1.2 50年代中国的建筑风格 | 第35-37页 |
| 3.1.3 林克明建筑设计知识背景 | 第37-39页 |
| 3.2 广州火车站的先声与定位 | 第39-40页 |
| 3.3 站场方案的制定 | 第40-46页 |
| 3.4 方案规模扩大 | 第46-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广州火车站的实施方案 | 第58-68页 |
| 4.1 实施方案的设计背景 | 第58-60页 |
| 4.1.1 “文革”期间复工 | 第58页 |
| 4.1.2 “文革”期间的建筑设计 | 第58-60页 |
| 4.2 实施方案的设计 | 第60-67页 |
| 4.2.1 复工的原因:广交会 | 第60-61页 |
| 4.2.2 总平面的调整 | 第61-62页 |
| 4.2.3 为广交会而设计 | 第62-6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广州火车站与广交会 | 第68-88页 |
| 5.1 广交会的迁入 | 第68-71页 |
| 5.2 广州火车站地区的概况(1958—1978) | 第71-74页 |
| 5.3 都市空间变迁:从荒地到对外贸易中心 | 第74-87页 |
| 5.3.1 城市形态 | 第74-78页 |
| 5.3.2 广州外贸工程 | 第78-85页 |
| 5.3.3 广州火车站:都市空间 | 第85-8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火车站地区 | 第88-100页 |
| 6.1 广州火车站地区的概况(1978—2006) | 第88-89页 |
| 6.2 服装专业市场的形成 | 第89-90页 |
| 6.2.1 萌芽中孕育的商机 | 第89-90页 |
| 6.2.2 服装专业市场的崛起 | 第90页 |
| 6.3 都市空间变迁:改革开放的风口 | 第90-99页 |
| 6.3.1 城市形态 | 第90-94页 |
| 6.3.2 广州火车站:都市空间 | 第94-9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余论 | 第100-104页 |
| 附录 | 第104-107页 |
| 1978年广州火车站地区城市地形图 | 第104-105页 |
| 1982年广州火车站地区南部城市地形图 | 第105-106页 |
| 1996年广州火车站周边城市地形图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附件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