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调查研究--华南地区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9-33页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第19-20页
        1.1.1 我国处于山地城市快速城市化时期,迫切需要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山地城市建设理论指导第19页
        1.1.2 华南地区作为我国山地城市研究区域典例,具有现实意义第19-20页
        1.1.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山地城市化建设的问题第20页
    1.2 基本概念的解读第20-24页
        1.2.1 华南地区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畴第20-21页
        1.2.2 山地及山地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21-2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4-29页
        1.3.1 国外城市形态相关研究第24-26页
        1.3.2 国内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第26页
        1.3.3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第26-27页
        1.3.4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相关研究第27-29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30-33页
        1.5.1 研究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综合研究第30页
        1.5.2 研究历史阶段划分第30页
        1.5.3 论文内容安排与组织框架第30-33页
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概述第33-57页
    2.1 山地城市生成发展环境特征第33-37页
        2.1.1 自然地理环境第33-35页
        2.1.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类型第35-36页
        2.1.3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分布第36-37页
    2.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的人文特征第37-42页
        2.2.1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历史文化概况第38-40页
        2.2.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概况第40页
        2.2.3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的交通环境特征第40-42页
    2.3 山地城市空间分布规律第42-50页
        2.3.1 城市随农业资源分区分布第43-44页
        2.3.2 城市沿江河呈树枝状分布第44-46页
        2.3.3 城市因军事防御带状分布第46-47页
        2.3.4 城市以文化路径为线串珠状分布第47-50页
    2.4 山地城市选址的空间分布第50-56页
        2.4.1 山水格局与传统选址“模式”第50-51页
        2.4.2 山地地貌形态与山地城市选址第51-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3. 华南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57-111页
    3.1 华南地区古代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概述第57-60页
        3.1.1 先秦时期第57-58页
        3.1.2 秦汉时期第58页
        3.1.3 隋唐宋时期第58-59页
        3.1.4 元明清时期第59-60页
    3.2 华南地区古代各阶段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演化进程第60-86页
        3.2.1 先秦时期-山地城市的萌芽第60-64页
        3.2.2 秦汉时期--山地城市的形成第64-69页
        3.2.3 随唐宋时期--山地城市的发展第69-75页
        3.2.4 元明清时期--山地城市的繁荣第75-86页
    3.3 华南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第86-94页
        3.3.1 自然地理形态的催生与限制第86-90页
        3.3.2 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促变第90-93页
        3.3.3 经济技术的介入与助长第93-94页
    3.4 华南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模式与特征第94-109页
        3.4.1 华南地区古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第94-108页
        3.4.2 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第108-109页
    3.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4. 华南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111-149页
    4.1 华南地区近现代城市社会经济背景与概述第111-116页
        4.1.1 动荡发展阶段(1840-1949)第111-114页
        4.1.2 偏离发展阶段(1949-1978)第114-115页
        4.1.3 调整发展阶段(1979-1989)第115页
        4.1.4 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第115-116页
        4.1.5 更新优化阶段(1999年至今)第116页
    4.2 华南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演化进程第116-137页
        4.2.1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地域空间与街巷肌理第116-121页
        4.2.2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山地城市整体格局第121-129页
        4.2.3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山地城市风貌第129-137页
    4.3 华南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第137-141页
        4.3.1 自然地理形态的限制第137-138页
        4.3.2 政治文化的剧变第138-139页
        4.3.3 经济技术的飞涨第139-140页
        4.3.4 多元文化的渗透第140-141页
    4.4 华南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模式第141-148页
        4.4.1 华南地区古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第141-147页
        4.4.2 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第147-148页
    4.5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5.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律总结和动力机制第149-183页
    5.1 各时期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特征及演变规律第150-171页
        5.1.1 华南地区历史文化脉络中影响因子演变规律第150-157页
        5.1.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发展规律第157-171页
        5.1.3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第171页
    5.2 调节机制第171-179页
    5.3 本章小结第179-183页
6.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建设启示第183-189页
    6.1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第183-184页
    6.2 华南地区山地城市建设启示第184-186页
    6.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策略第186-189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89-193页
    7.1 主要结论第189-190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190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90-193页
致谢第193-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199页
附录第199-208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99页
    B. 作者论文调研工作第199-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权、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城市设计关联研究
下一篇:成渝两地城市形态特征形成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