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 第12-14页 |
1.2 合成纳米粒面临的挑战 | 第14页 |
1.3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N)的合成方法及进展 | 第14-21页 |
1.3.1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 第14-15页 |
1.3.2 微乳液法(Microemulsion) | 第15-16页 |
1.3.3 水热/溶剂热法(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method) | 第16-17页 |
1.3.4 高温分解法(Thermal decomposition) | 第17-18页 |
1.3.5 超声化学法(Sonochemical synthesis) | 第18-19页 |
1.3.6 电化学法(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 第19-20页 |
1.3.7 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 第20-21页 |
1.4 SPION的结构设计、表面修饰与功能化 | 第21-24页 |
1.4.1 SPION的结构设计 | 第21页 |
1.4.2 SPION的表面修饰与功能化 | 第21-24页 |
第2章 表面修饰柠檬酸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Fe_3O_4@CA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4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5页 |
2.2.3 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表征 | 第26-2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6页 |
2.3.3 热失重测试(TG) | 第26页 |
2.3.4 透射电镜(TEM) | 第26-27页 |
2.3.5 粒径及Zeta电位(DLS) | 第27页 |
2.3.6 磁性能检测(SQUID) | 第27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32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7-28页 |
2.4.2 红外光谱(FTIR) | 第28-29页 |
2.4.3 热失重测试(TG) | 第29-30页 |
2.4.4 透射电镜(TEM) | 第30页 |
2.4.5 粒径及Zeta电位(DLS) | 第30-31页 |
2.4.6 磁性能检测(SQUID)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装载多柔比星的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球(Fe_3O_4@β-CD-DOX)的制备与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 | 第34-44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3.1 Fe_3O_4@β-CD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35-36页 |
3.4 样品表征 | 第36页 |
3.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3.4.2 热失重测试(TG) | 第36页 |
3.4.3 透射电镜(TEM) | 第36页 |
3.4.4 粒径分析(DLS) | 第36页 |
3.4.5 磁性能检测(SQUID) | 第36页 |
3.5 Fe_3O_4@β-CD纳米微球载药及体外释放研究 | 第36-37页 |
3.5.1 多柔比星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3.5.2 Fe_3O_4@β-CD-DOX的制备以及最佳超声时间、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研究 | 第37页 |
3.5.3 Fe_3O_4@β-CD-DOX体外释放研究 | 第37页 |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44页 |
3.6.1 红外光谱(FTIR) | 第37-39页 |
3.6.2 热失重测试(TG) | 第39-40页 |
3.6.3 透射电镜(TEM) | 第40页 |
3.6.4 粒径分析(DLS) | 第40-41页 |
3.6.5 磁性能检测(SQUID) | 第41页 |
3.6.6 多柔比星的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3.6.7 最佳超声时间、载药量及包封率的研究 | 第42-43页 |
3.6.8 Fe_3O_4@β-CD-DOX载药系统体外释放研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