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共有产权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现行共有产权保障房模式分析 | 第16-31页 |
2.1 共有产权保障房的引入 | 第16-21页 |
2.1.1 共有产权保障房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共有产权保障房与保障房其他概念的区别 | 第16-18页 |
2.1.3 共有产权保障房引入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2.2 共有产权保障房六大城市试点运行状况 | 第21-24页 |
2.2.1 北京土地供应将偏重自住型商品房 | 第22页 |
2.2.2 上海准入门槛逐次降低 | 第22页 |
2.2.3 淮安率先涉足共有产权保障房领域 | 第22-23页 |
2.2.4 深圳探索保障房的部分产权资产证券化 | 第23页 |
2.2.5 黄石借共有产权保障房化解“棚改”难题 | 第23页 |
2.2.6 成都产权式保障性住房统一为共有产权保障房 | 第23-24页 |
2.3 共有产权保障房运行的两种模式 | 第24-26页 |
2.3.1 共享权益模式 | 第24-25页 |
2.3.2 共有产权模式 | 第25-26页 |
2.4 城市化进程中适用共有产权保障房的三种形态 | 第26-30页 |
2.4.1 供需矛盾尖锐的城市需要共有产权保障房 | 第26-28页 |
2.4.2 城市化进程过快的城区需要共有产权保障房 | 第28-29页 |
2.4.3 棚户改造的地区需要共有产权保障房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共有产权保障房新模式的总体设计 | 第31-48页 |
3.1 共有产权保障房新模式创立的目标 | 第31页 |
3.2 共有产权保障房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3.2.1 公平公正原则 | 第31-32页 |
3.2.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2页 |
3.2.3 适度保障原则 | 第32页 |
3.3 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新模式的运行体系 | 第32-47页 |
3.3.1 辅助支持体系 | 第33-35页 |
3.3.2 规划供应体系 | 第35-39页 |
3.3.3 资金运行体系 | 第39-42页 |
3.3.4 管理配售体系 | 第42-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共有产权保障房新模式在哈尔滨运行的方案设计 | 第48-64页 |
4.1 哈尔滨试行共有产权保障房的优势 | 第48-54页 |
4.1.1 哈尔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劣势 | 第48-52页 |
4.1.2 哈尔滨试行共有产权保障房的必要性 | 第52-54页 |
4.2 共有产权保障房在哈尔滨运行的设计方案 | 第54-61页 |
4.2.1 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54页 |
4.2.2 预测哈尔滨共有产权保障房需求量 | 第54-59页 |
4.2.3 哈尔滨共有产权保障房资金落实方式 | 第59-60页 |
4.2.4 共有产权保障房准入和退出的机制 | 第60-61页 |
4.3 共有产权保障房模式在哈尔滨运行的瓶颈及解决的对策 | 第61-63页 |
4.3.1 共有产权保障房运行时可能遇到的瓶颈 | 第61-62页 |
4.3.2 针对共有产权保障房运行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