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新三板企业规范性改造分析--以G企业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G企业挂牌新三板过程分析 | 第16-21页 |
2.1 G企业概况 | 第16-18页 |
2.1.1 G企业的公司简介 | 第16-17页 |
2.1.2 公司历史沿革 | 第17页 |
2.1.3 G企业的主营业务 | 第17-18页 |
2.2 G企业挂牌原因及历程 | 第18-21页 |
2.2.1 挂牌原因 | 第18-19页 |
2.2.2 主办券商尽职调查 | 第19页 |
2.2.3 主办券商报送内核 | 第19页 |
2.2.4 挂牌结果 | 第19-21页 |
第3章 G企业登录新三板前的规范性分析 | 第21-33页 |
3.1 G企业合规性的相关分析 | 第21-23页 |
3.1.1 独立性合规 | 第21-22页 |
3.1.2 公司机构机制合规 | 第22页 |
3.1.3 公司人员合规 | 第22-23页 |
3.2 G企业财务规范性分析 | 第23-30页 |
3.2.1 存货过多的风险 | 第23-24页 |
3.2.2 应收账款增加导致经营现金流紧张风险 | 第24-26页 |
3.2.3 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 | 第26-28页 |
3.2.4 关联方拆入资金严重 | 第28-30页 |
3.3 G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分析 | 第30-33页 |
3.3.1 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风险 | 第30-31页 |
3.3.2 内部制度和治理不完善 | 第31页 |
3.3.3 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不全面 | 第31-33页 |
第4章 G企业挂牌新三板规范性改进措施 | 第33-37页 |
4.1 G企业财务规范性措施 | 第33-35页 |
4.1.1 创新存货管理模式 | 第33页 |
4.1.2 改进应收账款回收方式 | 第33-34页 |
4.1.3 扩大客户范围 | 第34页 |
4.1.4 规范关联交易 | 第34-35页 |
4.2 G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措施 | 第35-37页 |
4.2.1 完善三会职能 | 第35-36页 |
4.2.2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 第36页 |
4.2.3 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 第36-37页 |
第5章 G企业挂牌新三板的启示经验 | 第37-42页 |
5.1 企业的独立合规是挂牌新三板的前提 | 第37-38页 |
5.1.1 加强公司独立性 | 第37页 |
5.1.2 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 第37-38页 |
5.2 规范财务制度是挂牌新三板的基础 | 第38-39页 |
5.2.1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内容 | 第38页 |
5.2.2 合规、公允的关联交易 | 第38页 |
5.2.3 持续有效的经营 | 第38-39页 |
5.3 完善内部控制是挂牌新三板的关键 | 第39-40页 |
5.3.1 建立严谨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39页 |
5.3.2 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39页 |
5.3.3 加强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热情 | 第39-40页 |
5.4 专业负责的主办券商是挂牌新三板的保障 | 第40-42页 |
5.4.1 全面有效的审查 | 第40页 |
5.4.2 专业持续的督导 | 第40页 |
5.4.3 未来转板的辅导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