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景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 第14-16页 |
1.1.1 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4-16页 |
1.1.3 研究对象的现状背景 | 第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框架体系 | 第18-20页 |
2 潼南大佛寺的人文环境特色与保护现状 | 第20-42页 |
2.1 大佛寺历史环境特色 | 第20-28页 |
2.1.1 潼南大佛寺的发展演变 | 第20-23页 |
2.1.2 大佛寺的环境空间特色 | 第23-28页 |
2.2 大佛寺的建筑特色 | 第28-36页 |
2.2.1 摩崖建筑与环境 | 第28-32页 |
2.2.2 大佛寺建筑的空间特色 | 第32-33页 |
2.2.3 建筑的风貌特色 | 第33-36页 |
2.3 大佛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2.3.1 历史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2 时代演绎带来的入口问题 | 第38页 |
2.3.3 旅游发展带来的建筑配套需求 | 第38-39页 |
2.3.4 潼南大佛寺景区保护规划 | 第39-42页 |
3 大佛寺配套建筑与环境设计 | 第42-86页 |
3.1 保护摩崖视觉环境的总体布局 | 第42-52页 |
3.1.1 靠崖式与临河式布局对比 | 第42-45页 |
3.1.2 与历史建成环境的关系处理 | 第45-48页 |
3.1.3 选址布局的特色营造 | 第48-52页 |
3.2 展现摩崖场景的环境设计 | 第52-63页 |
3.2.1 历史摩崖空间打造 | 第52-54页 |
3.2.2 因地制宜的景点塑造 | 第54-62页 |
3.2.3 结合场景打造的空间路径 | 第62-63页 |
3.3 建筑风格风貌定位 | 第63-69页 |
3.3.1 与历史建筑风格风貌的协调 | 第63-65页 |
3.3.2 地域特色的建筑提炼 | 第65-66页 |
3.3.3 适宜人文环境的尺度把控 | 第66-69页 |
3.4 地域特色的配套建筑设计 | 第69-86页 |
3.4.1 方案对比研究 | 第69-77页 |
3.4.2 灵活自由的建筑组群方式 | 第77-79页 |
3.4.3 吊脚特色的山地建筑处理方法 | 第79-82页 |
3.4.4 有机组合的传统屋顶形式 | 第82-86页 |
4 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建筑表达方法 | 第86-108页 |
4.1 空间形态与传统建筑协调 | 第86-94页 |
4.1.1 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塑造 | 第86-89页 |
4.1.2 利用地形环境的建筑手法 | 第89-91页 |
4.1.3 材料色彩质感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 第91-94页 |
4.2 建筑的空间技术与构筑技术 | 第94-102页 |
4.2.1 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构架形式 | 第94-96页 |
4.2.2 基于地域性的结构材料组合运用 | 第96-97页 |
4.2.3 基于传统尺度的梁柱构件特殊处理 | 第97-100页 |
4.2.4 基于传统的屋面构造措施 | 第100-102页 |
4.3 建筑装饰技术手段 | 第102-108页 |
4.3.1 墙体构筑形式 | 第102-103页 |
4.3.2 屋顶装饰特色 | 第103-105页 |
4.3.3 檐下空间和门窗形态 | 第105-108页 |
5 结语 | 第108-112页 |
5.1 历史建成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挖掘 | 第108页 |
5.2 历史建成环境中的建筑创作协调 | 第108-109页 |
5.3 传统建筑特色提炼与现代建筑技术运用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附录 | 第116-117页 |
A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6-117页 |
B潼南大佛寺西入口片区设计项目图纸(部分)目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