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FACE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 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趋势及污染状况 | 第14-15页 |
2 臭氧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 臭氧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34页 |
3.1 臭氧胁迫对水稻的伤害症状 | 第18-20页 |
3.2 臭氧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0-24页 |
3.3 臭氧胁迫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 第24-27页 |
3.4 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7-33页 |
3.5 臭氧胁迫对水稻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4 前人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34-3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第2章 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37-62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2.1 试验地背景和臭氧FACE平台 | 第37-40页 |
2.2 供试品种 | 第40页 |
2.3 材料培育 | 第40页 |
2.4 试验处理 | 第40页 |
2.5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40-41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3.1 生育进程 | 第42-43页 |
3.2 植株高度 | 第43-45页 |
3.3 单位面积穗数 | 第45-47页 |
3.4 每穗颖花数 | 第47-50页 |
3.5 单位面积颖花量 | 第50页 |
3.6 结实率 | 第50-52页 |
3.7 粒重 | 第52-54页 |
3.8 籽粒产量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60页 |
4.1 生育期和株高 | 第54-55页 |
4.2 单位面积穗数 | 第55-56页 |
4.3 单穗和单位面积库容量 | 第56-57页 |
4.4 结实能力 | 第57-58页 |
4.5 产量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2页 |
第3章 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62-77页 |
1 引言 | 第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2.1 试验地背景和臭氧FACE平台 | 第62页 |
2.2 供试品种 | 第62页 |
2.3 材料培育 | 第62页 |
2.4 试验处理 | 第62页 |
2.5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62-63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3.1 叶面积指数 | 第64-66页 |
3.2 叶片净同化率(NAR) | 第66-67页 |
3.3 叶片SPAD值 | 第67-68页 |
3.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68-71页 |
3.5 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6页 |
4.1 叶面积指数 | 第72-73页 |
4.2 叶片净同化率 | 第73页 |
4.3 叶片SPAD值 | 第73-74页 |
4.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74-75页 |
4.5 叶绿素荧光指标 | 第75-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第4章 臭氧胁迫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77-102页 |
1 引言 | 第7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2.1 试验地背景和臭氧FACE平台 | 第77页 |
2.2 供试品种 | 第77页 |
2.3 材料培育 | 第77-78页 |
2.4 试验处理 | 第78页 |
2.5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78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96页 |
4 讨论 | 第96-100页 |
4.1 物质生产 | 第96-98页 |
4.2 物质分配 | 第98-99页 |
4.3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第99-100页 |
5 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5章 臭氧胁迫对水稻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第102-147页 |
1 引言 | 第10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2.1 试验地背景和臭氧FACE平台 | 第102页 |
2.2 供试品种 | 第102页 |
2.3 材料培育 | 第102-103页 |
2.4 试验处理 | 第103页 |
2.5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103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39页 |
3.1 N素 | 第103-115页 |
3.2 P素 | 第115-127页 |
3.3 K素 | 第127-139页 |
3.4 元素含量与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139页 |
4 讨论 | 第139-145页 |
4.1 N素吸收与利用 | 第139-141页 |
4.2 P素吸收与利用 | 第141-143页 |
4.3 K素吸收与利用 | 第143-145页 |
5 结论 | 第145-147页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47-158页 |
1 叶片光合作用 | 第147-149页 |
2 物质生产 | 第149-151页 |
3 养分吸收与利用 | 第151-153页 |
4 生育期、株高与产量形成 | 第153-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