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3.研究评述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规范分析法 | 第13页 |
2.访谈法 | 第13-14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1.研究内容层面的创新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层面的创新 | 第14-16页 |
一、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 第16-19页 |
1.课程思政基本含义 | 第16-17页 |
2.课程思政基本构成 | 第17-18页 |
3.课程思政基本特性 | 第18-19页 |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2.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 第20页 |
3.有效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1页 |
2.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重要保障 | 第21-22页 |
3.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现实要求 | 第22-23页 |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3-25页 |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访谈调查设计 | 第23页 |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3-25页 |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1.理念层面的问题 | 第26-27页 |
2.协作层面的问题 | 第27-28页 |
3.能力层面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5页 |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存在缺位 | 第30-31页 |
1.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学习力度不够 | 第30页 |
2.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力度不强 | 第30-31页 |
3.课程思政建设部分管理者权责不明 | 第31页 |
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存在认识偏差 | 第31页 |
(二)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保障不到位 | 第31-32页 |
1.各地区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存在较大不同 | 第31-32页 |
2.系统平台开发很难及时满足教学线上需求 | 第32页 |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32-33页 |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32页 |
2.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四)外部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 第33-35页 |
1.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3页 |
2.多元文化产生的冲击效应 | 第33-35页 |
四、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 第35-40页 |
(一)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理念学习 | 第35-36页 |
1.全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 | 第35页 |
2.持续强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强度 | 第35-36页 |
(二)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 第36-37页 |
1.完善专业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 第36页 |
2.打通专业协同育人渠道 | 第36-37页 |
(三)加大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保障力度 | 第37-38页 |
1.合理加强资金、技术保障力度 | 第37页 |
2.适度加大教师培训强度 | 第37-38页 |
(四)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 第38页 |
1.加大基础研究,加强顶层设计 | 第38页 |
2.依托学校平台,优化教育教学评价 | 第38页 |
(五)积极应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潜在冲击 | 第38-40页 |
1.建立合理规范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39页 |
2.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正面引导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调查问卷 | 第45-48页 |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