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曲率模态小波分析的杆系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结构损伤识别的四个层次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损伤整体检测识别的方法介绍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2.1 概述 | 第19-20页 |
2.2 小波理论的发展 | 第20-23页 |
2.2.1 傅立叶变换理论 | 第20页 |
2.2.2 短时傅立叶变换 | 第20-21页 |
2.2.3 连续小波变换 | 第21-22页 |
2.2.4 离散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2.2.5 多分辨率分析 | 第23页 |
2.3 常用小波函数及应用 | 第23-29页 |
2.3.1 常用小波介绍 | 第23-27页 |
2.3.2 小波函数的选择 | 第27-29页 |
2.4 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 | 第29-31页 |
2.4.1 信号的奇异性检测 | 第29-30页 |
2.4.2 Lipschitz指数 | 第30页 |
2.4.3 小波变换与信号的Lipschiz指数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 | 第33-61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损伤识别模态分析理论 | 第33-35页 |
3.2.1 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原理 | 第33-34页 |
3.2.2 基于曲率的损伤识别原理 | 第34-35页 |
3.3 简支梁损伤定位识别数值模拟研究 | 第35-36页 |
3.3.1 ANSYS模态分析 | 第35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4 影响小波变换损伤识别的因素 | 第36-42页 |
3.4.1 不同小波对损伤识别的影响 | 第36-39页 |
3.4.2 不同尺度对损伤识别的影响 | 第39-42页 |
3.5 基于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 | 第42-56页 |
3.5.1 基于频率变化的损伤识别 | 第42-43页 |
3.5.2 基于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 | 第43-46页 |
3.5.3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 | 第46-56页 |
3.6 简支梁损伤程度的探讨 | 第56-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分析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1-69页 |
4.1 概述 | 第61页 |
4.2 一层一跨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1-64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2.2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位置识别 | 第62-64页 |
4.3 两层一跨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4-67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4.3.2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位置识别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试验研究 | 第69-75页 |
5.1 概述 | 第69页 |
5.2 简支梁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69-70页 |
5.3 试验仪器和试验目的 | 第70-72页 |
5.4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