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超分子凝胶的分类及形成过程 | 第12-13页 |
1.3 凝胶因子的分类 | 第13-14页 |
1.4 影响凝胶因子聚集组装形成超分子凝胶的因素 | 第14-19页 |
1.4.1 凝胶因子浓度的影响 | 第15页 |
1.4.2 温度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3 溶剂作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4 溶液 pH 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5 外加溶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6 光的影响 | 第19页 |
1.5 超分子凝胶的表征手段 | 第19-22页 |
1.5.1 光谱学方法 | 第20-21页 |
1.5.2 显微技术 | 第21-22页 |
1.5.3 衍射技术 | 第22页 |
1.5.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2页 |
1.5.5 建模技术 | 第22页 |
1.6 超分子凝胶的应用 | 第22-24页 |
1.6.1 凝胶电解质 | 第23页 |
1.6.2 药物传输及缓释 | 第23页 |
1.6.3 智能刺激响应性材料 | 第23-24页 |
1.7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简介 | 第24-27页 |
1.7.1 环糊精概述 | 第24页 |
1.7.2 环糊精的结构 | 第24-25页 |
1.7.3 环糊精的理化特性 | 第25-27页 |
1.8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29-31页 |
2.2.1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2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2.2.3 荧光探针芘的水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2.2.4 环糊精超分子凝胶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2.3.1 凝胶样品相转变温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1页 |
2.3.3 X 射线衍射(XRD) | 第31-32页 |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32页 |
2.3.5 红外光谱扫描(FT-IR)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5页 |
3.1 引言 | 第33-35页 |
3.1.1 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概述 | 第33-34页 |
3.1.2 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的应用 | 第34-35页 |
3.2 环糊精与 HB21 超分子水凝胶的研究 | 第35-48页 |
3.2.1 环糊精衍生物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凝胶样品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3.2.3 超分子凝胶相变的热力学研究 | 第37-39页 |
3.2.4 光谱学方法之荧光光谱法 | 第39-43页 |
3.2.5 光谱学方法之红外光谱法 | 第43-44页 |
3.2.6 XRD 图谱分析 | 第44-46页 |
3.2.7 HB21 与 HP-β-CD 共组装结构推测 | 第46页 |
3.2.8 尿素对 HB21/羟丙基-β-环糊精/水凝胶体系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 环糊精与 Fomc-L-苯丙氨酸超分子水凝胶的研究 | 第48-53页 |
3.3.1 环糊精衍生物的选择及凝胶因子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3.3.2 凝胶样品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49-50页 |
3.3.3 XRD 图谱分析 | 第50-51页 |
3.3.4 Fmoc-L-苯丙氨酸最低能量构型的计算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主要缩写词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