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法的博物馆室内休闲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传统博物馆建筑功能的局限性 | 第10页 |
1.1.2 新时期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改变 | 第10-11页 |
1.1.3 新时期博物馆的一些新变化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19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1.4.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9-23页 |
1.5.1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1.5.3 研究的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适宜性的基础研究 | 第23-40页 |
2.1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解析 | 第23-28页 |
2.1.1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发展 | 第23-25页 |
2.1.2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类型 | 第25-27页 |
2.1.3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作用 | 第27-28页 |
2.2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使用人群分析 | 第28-35页 |
2.2.1 使用人群的结构类型 | 第28-29页 |
2.2.2 使用人群的参观动因 | 第29-31页 |
2.2.3 使用人群的参观行为 | 第31-33页 |
2.2.4 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 | 第33-35页 |
2.3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适宜性特征 | 第35-38页 |
2.3.1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适宜性的内涵 | 第35-36页 |
2.3.2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适宜性的特点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国内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SD法分析 | 第40-74页 |
3.1 SD语义分析法的选择 | 第40-45页 |
3.1.1 行为建筑学理论 | 第40-41页 |
3.1.2 SD语义分析法 | 第41-45页 |
3.1.3 因子分析法 | 第45页 |
3.2 SD法的案例调查 | 第45-57页 |
3.2.1 SD法案例调查的内容 | 第45-55页 |
3.2.2 SD法案例调查表的设计 | 第55-57页 |
3.3 SD法的案例数据分析 | 第57-70页 |
3.3.1 案例的数据分析 | 第57-69页 |
3.3.2 案例的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3.4 SD法的休闲空间适宜性要素提炼 | 第70-73页 |
3.4.1 空间的分布方式因素 | 第70-71页 |
3.4.2 空间的界面因素 | 第71-72页 |
3.4.3 空间的氛围因素 | 第72页 |
3.4.4 空间环境因素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博物馆建筑室内休闲空间的适宜性设计策略 | 第74-100页 |
4.1 空间分布方式的人性化 | 第74-82页 |
4.1.1 嵌入式休闲空间融入展陈空间 | 第74-77页 |
4.1.2 通廊式休闲空间连接展陈空间 | 第77-80页 |
4.1.3 厅堂式休闲空间呼应展陈空间 | 第80-82页 |
4.2 空间界面的灵活化 | 第82-86页 |
4.2.1 平面形式的多重组合 | 第83-85页 |
4.2.2 垂直界面的消解转换 | 第85-86页 |
4.3 空间氛围的宜人化 | 第86-92页 |
4.3.1 丰富的空间光影设计 | 第87-89页 |
4.3.2 协调的空间色彩搭配 | 第89-91页 |
4.3.3 多元的空间尺度把握 | 第91-92页 |
4.4 空间环境的舒适化 | 第92-99页 |
4.4.1 绿化的布置与运用 | 第93-96页 |
4.4.2 水体的植入与优化 | 第96-97页 |
4.4.3 景观的室外视觉延伸 | 第97-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