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

暗紫贝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7页
    1.1 贝母属植物资源与地理分布第13-17页
        1.1.1 川贝母第13-14页
        1.1.2 伊贝母第14页
        1.1.3 湖北贝母(鄂贝母)第14页
        1.1.4 浙贝母第14-15页
        1.1.5 皖贝母(安徽贝母)第15页
        1.1.6 平贝母第15-17页
    1.2 贝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第17-22页
        1.2.1 生物碱类成分第17-21页
        1.2.2 非生物碱类成分第21-22页
    1.3 贝母药材的药理活性第22-24页
        1.3.1 镇咳祛痰作用第22页
        1.3.2 平喘作用第22-23页
        1.3.3 抗菌作用第23页
        1.3.4 镇静、镇痛作用第23页
        1.3.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第23页
        1.3.6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第23-24页
        1.3.7 抗溃疡作用第24页
        1.3.8 抗肿瘤作用第24页
        1.3.9 其它药理作用第24页
        1.3.10 急性毒性作用第24页
    1.4 贝母化学成分分析第24-28页
        1.4.1 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第24-27页
        1.4.2 非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第27-28页
        1.4.3 指纹图谱第28页
    1.5 贝母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第28-30页
        1.5.1 回流提取法第28-29页
        1.5.2 浸渍法第29页
        1.5.3 渗漉提取法第29页
        1.5.4 超声波提取法第29-30页
        1.5.5 酶解提取法第30页
    1.6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概述第30-31页
    1.7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第31-38页
        1.7.1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第32-33页
        1.7.2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过程第33-35页
        1.7.3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方法第35-38页
    1.8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第38-39页
        1.8.1 MIPs特性评价第38页
        1.8.2 MIPs选择性评价第38页
        1.8.3 MIPs的结构表征第38页
        1.8.4 不同领域中MIPs的表征方法第38-39页
    1.9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第39-43页
        1.9.1 分离分析第39-42页
        1.9.2 分子印迹整体柱第42-43页
        1.9.3 分子印迹传感器第43页
        1.9.4 表面分子印迹第43页
    1.10 分子印迹技术的现存问题及前景展望第43-44页
    1.11 本论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意义第44-47页
        1.11.1 立题依据第44-45页
        1.11.2 主要研究内容第45页
        1.11.3 本研究创新点及意义第45-47页
第二章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暗紫贝母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第47-67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1页
        2.2.1 实验材料第48页
        2.2.2 实验仪器第48页
        2.2.3 实验试剂第48-49页
        2.2.4 实验方法第49-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65页
        2.3.1 微波-超声波提取生物碱的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第55-65页
        2.3.3 响应曲面优化与显著性验证第65页
    2.4 结论第65-67页
第三章 暗紫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第67-83页
    3.1 引言第67-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74页
        3.2.1 实验材料第68页
        3.2.2 实验仪器第68-69页
        3.2.3 实验试剂第69页
        3.2.4 提取和分离第69-74页
    3.3 结构鉴定第74-81页
    3.4 结论第81-83页
第四章 贝母素甲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第83-99页
    4.1 引言第83-84页
    4.2 实验部分第84-87页
        4.2.1 实验材料第84页
        4.2.2 实验仪器第84页
        4.2.3 实验试剂第84-85页
        4.2.4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第85页
        4.2.5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态分析第85页
        4.2.6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5-86页
        4.2.7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第86页
        4.2.8 测定贝母素甲的流程步骤第86-8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7-97页
        4.3.1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扫描电镜表征第87页
        4.3.2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表征第87-88页
        4.3.3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及Scatchard分析第88-90页
        4.3.4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底物的选择性研究第90-91页
        4.3.5 贝母素甲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尺寸及稳定性第91页
        4.3.6 分析系统参数的选择第91页
        4.3.7 保护剂的选择第91-92页
        4.3.8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2-95页
        4.3.9 干扰试验第95页
        4.3.10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第95-96页
        4.3.11 回收率实验第96页
        4.3.12 样品分析第96-97页
    4.4 结论第97-99页
第五章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属类植物中的贝母素乙第99-111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5.2.1 实验材料第100页
        5.2.2 实验仪器第100页
        5.2.3 实验试剂第100-101页
        5.2.4 贝母素乙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第101页
        5.2.5 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第101页
        5.2.6 分子印迹发光传感器的制备第101-102页
        5.2.7 印迹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素乙流程步骤第102-10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3-108页
        5.3.1 贝母素乙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等温线第103-104页
        5.3.2 贝母素乙MIPs的Scatchard分析第104-105页
        5.3.3 印迹发光传感器的条件优化第105-107页
        5.3.4 传感器的干扰实验第107页
        5.3.5 方法的检出限和灵敏度第107-108页
        5.3.6 样品中贝母素乙的测定第108页
    5.4 结论第108-111页
第六章 贝母辛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第111-123页
    6.1 引言第111-112页
    6.2 实验部分第112-115页
        6.2.1 实验材料第112页
        6.2.2 实验仪器第112页
        6.2.3 实验试剂第112-113页
        6.2.4 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第113页
        6.2.5 印迹聚合物选择吸附实验第113-114页
        6.2.6 贝母辛分子印迹发光传感器的制备第114页
        6.2.7 印迹发光传感器测定贝母辛流程步骤第114-115页
        6.2.8 样品处理第11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2页
        6.3.1 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第115-116页
        6.3.2 贝母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第116-117页
        6.3.3 印迹发光传感器分析条件的优化第117-120页
        6.3.4 传感器的干扰实验第120-121页
        6.3.5 方法的检出限和灵敏度第121页
        6.3.6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第121-122页
    6.4 结论第122-12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3-125页
    7.1 工作总结第123-124页
    7.2 工作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1页
附图第141-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吴以岭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及通心络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下一篇:宁夏回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