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自杀现状及影响 | 第13-19页 |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 | 第13-16页 |
·触目惊心的自杀数据 | 第13-15页 |
·令人堪忧的自杀倾向 | 第15-16页 |
·让人无奈的控制措施 | 第16页 |
·大学生自杀的危害及影响 | 第16-18页 |
·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17页 |
·给学校带来的负面作用 | 第17-18页 |
·对亲人造成的伤痛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解析 | 第19-27页 |
·社会失范 | 第19-21页 |
·社会失范形成自杀的理论依托 | 第19页 |
·我国当前社会失范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 | 第19-20页 |
·社会失范引起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分析 | 第20-21页 |
·文化震惊 | 第21-23页 |
·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时产生的断裂容易引起安全感的缺失 | 第22页 |
·理想文化遭遇现实文化时出现的堕距容易造成焦虑的增强 | 第22-23页 |
·主流文化遭遇亚文化时产生的差异导致社会信任感的丧失 | 第23页 |
·目标置换 | 第23-25页 |
·目标的主观置换影响人生观发生了偏离 | 第23-24页 |
·目标的客观置换造成心理挫折,引发了自杀意念的产生 | 第24-25页 |
·标签效应 | 第25-27页 |
·标签效应对自杀的影响 | 第25页 |
·标签效应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自杀防控的理论性对策 | 第27-37页 |
·社会:加强整合,规避社会失范与文化震惊的冲击 | 第27-29页 |
·进行社会整合可以减少社会变迁造成的冲击 | 第27-28页 |
·从文化、制度和规范整合的角度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 第28-29页 |
·家庭:进行挫折教育,减轻目标置换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29-31页 |
·家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家庭开展挫折教育的可能性 | 第30页 |
·挫折教育在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功能 | 第30-31页 |
·学校:开展综合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31-34页 |
·开展专业知识训练,培养知识驾御能力 | 第31-32页 |
·开展人格养成训练,培养自我认知能力 | 第32-33页 |
·开展社会模拟训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 第33-34页 |
·开展应用能力训练,培养角色转换能力 | 第34页 |
·伙伴群:树立人性关怀,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意识 | 第34-37页 |
第五章 大学生自杀防控的操作性对策 | 第37-47页 |
·发挥“四位一体”预防功效,针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实施预防 | 第37-39页 |
·高校和社会相接轨,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 | 第37-38页 |
·高校和家庭相联合,共建大学生问题防御体系 | 第38页 |
·提升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 | 第38-39页 |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采取有效发现措施 | 第39-41页 |
·开展心理普查,确定疑似自杀对象 | 第39-40页 |
·建立绝密档案,构建疑似自杀人群预警机制 | 第40页 |
·依托学生管理专职教师,建立自杀危机快速干预通道 | 第40-41页 |
·引进学校社会工作,针对疑似自杀对象采取专业解决措施 | 第41-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