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1.2.1 抗震分析发展过程 | 第12-14页 |
1.2.2 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17-37页 |
2.1 模态分析概述及类型 | 第17-19页 |
2.1.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模态类型 | 第18页 |
2.1.3 模态类型的判别 | 第18-19页 |
2.2 MIDAS简介及单元类型 | 第19-22页 |
2.2.1 MIDAS软件简介 | 第19页 |
2.2.2 结构单元类型 | 第19-22页 |
2.3 工程概况及建模 | 第22-24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2.3.2 模型建立 | 第22-24页 |
2.4 结构模态分析 | 第2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7-69页 |
3.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概述 | 第37-42页 |
3.1.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37页 |
3.1.2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1.3 静力弹塑性水平加载模式 | 第39-40页 |
3.1.4 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步骤 | 第40-41页 |
3.1.5 MIDAS加载模式和分析过程 | 第41-42页 |
3.2 弹塑性分析的主要参数 | 第42-43页 |
3.2.1 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3.2.2 非线性单元 | 第43页 |
3.3 多遇地震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3.1 性能点分析 | 第43-45页 |
3.3.2 层间数据分析 | 第45-52页 |
3.3.3 铰状态分布 | 第52-54页 |
3.4 罕遇地震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3.4.1 性能点分析 | 第54-56页 |
3.4.2 层间数据分析 | 第56-63页 |
3.4.3 铰分布及发展过程 | 第63-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9-99页 |
4.1 动力弹塑性分析概述 | 第69-74页 |
4.1.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69-70页 |
4.1.2 结构滞回模型 | 第70-72页 |
4.1.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2-74页 |
4.1.4 动力弹塑性在MIDAS分析过程 | 第74页 |
4.2 多遇地震结果与分析 | 第74-84页 |
4.2.1 层剪力分析 | 第74-76页 |
4.2.2 位移与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76-82页 |
4.2.3 铰状态分布 | 第82-84页 |
4.3 罕遇地震结果与分析 | 第84-97页 |
4.3.1 层剪力分析 | 第84-85页 |
4.3.2 位移、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85-92页 |
4.3.3 铰分布及发展过程 | 第92-96页 |
4.3.4 位移时程分析结果 | 第96-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