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2页 |
2.1 生态农业的界定 | 第18页 |
2.2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特征 | 第18-19页 |
2.3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生态农业的整体结构理论 | 第19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3.3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3.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3 我国生态农业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2-34页 |
3.1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2-25页 |
3.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比较 | 第25-34页 |
3.2.1 北方“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 第25-26页 |
3.2.2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 第26-27页 |
3.2.3 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 第27-28页 |
3.2.4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 第28-31页 |
3.2.5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 第31-32页 |
3.2.6 生态种植模式 | 第32-34页 |
4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5页 |
4.1 青州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 第34-36页 |
4.2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第36-43页 |
4.2.1 青州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4.2.2 青州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第39-43页 |
4.3 青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政府对生态农业扶持引导不力 | 第43-44页 |
4.3.2 思想认识问题 | 第44页 |
4.3.3 生态农业建设的水平较低 | 第44页 |
4.3.4 规模意识和品牌意识较差 | 第44-45页 |
5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45-53页 |
5.1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 第45-47页 |
5.1.1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45页 |
5.1.2 青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 第45-47页 |
5.2 青州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配置 | 第47-53页 |
5.2.1 北部平原生态蔬菜瓜果种植模式(青州市高柳镇、何官镇、谭坊镇) | 第47-49页 |
5.2.2 东部生态花卉发展模式(黄楼街道) | 第49-50页 |
5.2.3 南部生态种植采摘模式(弥河镇、王坟镇) | 第50-51页 |
5.2.4 西南部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庙子镇) | 第51-53页 |
6 青州市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6.1 加强对相关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落实 | 第53页 |
6.2 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6.3 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农业相关科技技术 | 第54-55页 |
6.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 第55页 |
6.5 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 第55-56页 |
6.6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6.7 拓宽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6.8 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带动,提高竞争力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