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岩质边坡的概念 | 第8-9页 |
1.2.2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岩质边坡变形机制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10-13页 |
1.2.4 岩质边坡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16-32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力学分析 | 第16-27页 |
2.2.1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机理 | 第16-19页 |
2.2.2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受力分析 | 第19-22页 |
2.2.3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 | 第22-27页 |
2.3 影响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 | 第27-30页 |
2.3.1 岩层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结构面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水、开挖及地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32-56页 |
3.1 概述 | 第32-34页 |
3.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1 模型计算范围 | 第34-35页 |
3.2.2 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2.3 接触模拟研究 | 第35-36页 |
3.3 边坡变形破坏的判断标准 | 第36-37页 |
3.4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37-41页 |
3.4.1 工程简介 | 第37页 |
3.4.2 地质条件 | 第37-41页 |
3.5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8页 |
3.5.1 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 | 第41-42页 |
3.5.2 力学计算分析 | 第42-48页 |
3.6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数值模拟 | 第48-53页 |
3.6.1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6.2 计算参数选取 | 第49页 |
3.6.3 计算分析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4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防治措施 | 第56-88页 |
4.1 常见的防治措施以及选择方法 | 第56-60页 |
4.1.1 常见的防治措施 | 第56-58页 |
4.1.2 选择支护形式的基本依据 | 第58页 |
4.1.3 支护方案优选的原则 | 第58-59页 |
4.1.4 支护形式的选择 | 第59-60页 |
4.2 支护形式的对比分析 | 第60-65页 |
4.2.1 可行性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4.2.2 效益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2.3 锚索对支护效果影响对比 | 第63-65页 |
4.3 工程实际应用 | 第65-85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65-67页 |
4.3.2 对拉锚索施工工序方案 | 第67-71页 |
4.3.3 监测目的 | 第71页 |
4.3.4 监测方案 | 第71-74页 |
4.3.5 监测仪器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74-78页 |
4.3.6 监测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结论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