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我国能源和环境现状 | 第15-16页 |
| ·煤气化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方向 | 第16-24页 |
| ·煤气化是煤基联产系统的基础 | 第16-18页 |
| ·煤气化工艺发展及分类 | 第18-20页 |
| ·几种典型的流化床煤气化炉 | 第20-24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炉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 ·射流流化床技术的发展 | 第24-26页 |
| ·射流床射流区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炉模型现状 | 第29-34页 |
| ·气化炉数学模型类型 | 第29-32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炉模型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 ·射流床煤气化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4-35页 |
|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体系化学反应网络的建立及验证 | 第37-57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炉实验研究 | 第37-41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 ·射流流化床网络模型建立 | 第42-48页 |
| ·射流床煤气化过程条件简化 | 第42-43页 |
| ·射流床内流体力学特性假设 | 第43页 |
| ·射流床煤气化炉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射流床网络模型计算原理 | 第44-47页 |
| ·模型中考虑的气化反应及其速率 | 第47-48页 |
| ·射流床反应网络模型计算过程 | 第48-55页 |
| ·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 ·计算工部及网络模型的验证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操作条件对射流床气化特性影响分析 | 第57-69页 |
| ·操作参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 ·中心管进氧量对射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58-63页 |
| ·中心管进氧量对射流区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中心管进氧量对炉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中心管进氧量对物料碳转化率的影响 | 第60页 |
| ·中心管进氧量对炉内气体组成的影响 | 第60-63页 |
| ·处理煤量对射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63-68页 |
| ·处理煤量对射流区及炉内整体温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 ·处理煤量对物料碳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页 |
| ·处理煤量对炉内气体组成的影响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射流床体积效应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69-81页 |
| ·射流床放大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 ·射流床放大条件简化 | 第70页 |
| ·射流床气化模型选择 | 第70页 |
| ·射流床放大模拟内容 | 第70-73页 |
| ·射流床流体力学相似性放大准则分析 | 第70-71页 |
| ·射流床模拟放大方案的确定 | 第71-73页 |
| ·射流床放大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 | 第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 ·不同放大方案对物料传质的影响 | 第74-75页 |
| ·不同放大方案对物料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5-76页 |
| ·不同放大方案对产气组成的影响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81-86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1-84页 |
| ·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81-82页 |
| ·射流床内煤气化过程研究 | 第82-83页 |
| ·体积效应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84页 |
|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4-86页 |
| ·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84-85页 |
|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7页 |
| 附录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