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人手动作模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3 肌电信号的研究背景第15-19页
        1.3.1 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第15-16页
        1.3.2 肌电信号的检测方法第16-18页
        1.3.3 表面肌电信号的技术优势第18-19页
    1.4 肌电控制仿生手研究现状第19-30页
        1.4.1 国内外仿生手研究现状第20-24页
        1.4.2 表面肌电信号的研究现状第24-28页
        1.4.3 基于sEMG的动作识别研究现状第28-30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0-33页
        1.5.1 基于sEMG的仿生手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5.2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和采样方案优选第33-51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肌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第33-41页
        2.2.1 采样电极的设计制作第34-35页
        2.2.2 前置放大高通滤波电路设计第35-38页
        2.2.3 次级放大低通滤波电路第38页
        2.2.4 陷波电路设计第38-39页
        2.2.5 电压抬升电路设计第39-40页
        2.2.6 A/D转换及数据处理板第40-41页
    2.3 肌电信号采样方案优选第41-49页
        2.3.1 前臂肌群与手指动作的关系第41-43页
        2.3.2 待识别手部动作模式第43-44页
        2.3.3 采样电极配置方案筛选第44-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表面肌电信号的预处理第51-65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原始sEMG信号采样数据性能分析第51-53页
    3.3 表面肌电信号的数据分割第53-58页
        3.3.1 窗口法数据分割第53-54页
        3.3.2 窗口宽度W与滑动增量Wt的选择第54-58页
        3.3.3 原始sEMG信号的预处理结果第58页
    3.4 活动段检测与教师样本标签制作第58-63页
        3.4.1 提取sEMG波形包络线第59-61页
        3.4.2 添加动作类型标签第61-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第65-87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时域特征提取第66-70页
        4.2.1 常用的时域特征第66-67页
        4.2.2 时域特征提取第67-70页
    4.3 AR模型系数特征提取第70-74页
        4.3.1 sEMG信号的AR参数模型第70-72页
        4.3.2 AR模型系数特征提取第72-74页
    4.4 时频域特征提取第74-81页
        4.4.1 小波变换的原理和特性第74-75页
        4.4.2 小波包变换的原理及性质第75-77页
        4.4.3 小波包基和最佳分解层的选择第77-78页
        4.4.4 小波包相对能量系数特征提取第78-81页
    4.5 主成分分析第81-85页
        4.5.1 主成分分析法第81-82页
        4.5.2 特征空间降维效果评估第82-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手部动作多模式分类器设计第87-111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模式识别方法概述第87-89页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式分类器设计第89-94页
        5.3.1 BP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第90-91页
        5.3.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第91-92页
        5.3.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第92-93页
        5.3.4 基于sEMG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构建第93-94页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式分类器设计第94-103页
        5.4.1 支持向量机理论第95-99页
        5.4.2 两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训练及分类第99-100页
        5.4.3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设计方法第100-102页
        5.4.4 基于sEMG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设计第102-103页
    5.5 改进的DT-SVM的模式分类器设计第103-108页
        5.5.1 常规SVM多类分类算法比较第103-104页
        5.5.2 DT-SVM多类分类算法第104-105页
        5.5.3 改进的DT-SVM多类分类算法第105-108页
    5.6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第6章 分类训练实验与识别效果分析第111-135页
    6.1 引言第111页
    6.2 模式识别实验与结果分析第111-133页
        6.2.1 分组实验准备第111-112页
        6.2.2 “单指”动作分类实验第112-118页
        6.2.3 “抓握及手腕”动作分类实验第118-123页
        6.2.4 “手势”动作分类结果实验第123-127页
        6.2.5 “全模式”动作分类实验第127-130页
        6.2.6 改进的DT-SVM分类器对比实验第130-132页
        6.2.7 时效性分析第132-133页
    6.3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9页
    7.1 总结第135-136页
    7.2 创新点第136-137页
    7.3 展望第137-139页
附录A第139-149页
附录B第149-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密度峰值和维度概率模型的混合属性数据聚类研究
下一篇:基于超像素的雾霾图像显著度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