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灰岩蠕变特性及巷道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岩石流变力学试验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岩石流变模型研究 | 第14-17页 |
1.2.3 流变模型开发和工程应用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 | 第21-41页 |
2.1 围岩力学特性研究 | 第21-27页 |
2.1.1 围岩的应力分布 | 第21-23页 |
2.1.2 围岩的压力分析 | 第23-25页 |
2.1.3 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分析 | 第25-27页 |
2.2 围岩的蠕变特性 | 第27-34页 |
2.2.1 岩石典型蠕变特征 | 第27-28页 |
2.2.2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 | 第28-31页 |
2.2.3 围岩位移的蠕变分析 | 第31-33页 |
2.2.4 围岩的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2.3 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 第34-39页 |
2.3.1 损伤力学本构模型 | 第34-36页 |
2.3.2 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方程 | 第36-39页 |
2.4 岩石蠕变损伤模型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FLAC~(3D)西原蠕变本构模型开发 | 第41-55页 |
3.1 FLAC~(3D)简介 | 第41-43页 |
3.2 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43-45页 |
3.3 西原蠕变本构模型差分公式 | 第45-52页 |
3.4 西原模型验证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矿区地质概况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 | 第55-72页 |
4.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55-56页 |
4.2 TRT超前地质探测 | 第56-60页 |
4.2.1 TRT超前地质探测技术简介 | 第56-57页 |
4.2.2 TRT超前地质探测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4.3 泥质灰岩室内试验与数据处理 | 第60-71页 |
4.3.1 岩石密度测定 | 第61-62页 |
4.3.2 单轴压缩试验 | 第62-64页 |
4.3.3 巴西劈裂试验 | 第64-67页 |
4.3.4 单轴蠕变试验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泥质灰岩巷道数值模拟 | 第72-90页 |
5.1 数值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72-76页 |
5.1.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5.1.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73-76页 |
5.2 无支护结构巷道数值模拟 | 第76-80页 |
5.3 巷道支护方案数值模拟 | 第80-89页 |
5.3.1 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模拟 | 第81-84页 |
5.3.2 喷锚支护方案模拟 | 第84-87页 |
5.3.3 支护效果分析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