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用江水水温数据生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能源资源状况 | 第10页 |
1.1.2 建筑节能减排 | 第10-11页 |
1.1.3 天然冷热源的利用 | 第11-12页 |
1.2 地表水源热泵 | 第12-17页 |
1.2.1 地表水源热泵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地表水源热泵水源条件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2 实验 | 第20-28页 |
2.1 实验测试的目的 | 第20页 |
2.2 实验测试的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实验测试前的准备 | 第20-21页 |
2.2.2 实验测试的方法 | 第21-23页 |
2.2.3 实验记录与意义 | 第23-24页 |
2.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4-27页 |
2.3.1 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6页 |
2.3.2 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热泵用江水水温数据生成方法 | 第28-56页 |
3.1 江水温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第28-37页 |
3.1.1 水文要素 | 第28-29页 |
3.1.2 气象要素 | 第29-36页 |
3.1.3 海拔高度 | 第36-37页 |
3.1.4 人为因素 | 第37页 |
3.2 水温数据生成方法的研究及分类 | 第37-40页 |
3.2.1 国内外对水温模型的研究 | 第38页 |
3.2.2 两种主要的水温模型 | 第38-40页 |
3.3 对已有水温数据生成方法的验证 | 第40-41页 |
3.4 新热泵用江水水温数据生成方法 | 第41-50页 |
3.4.1 分析水温模型建立的条件 | 第41-45页 |
3.4.2 补充水温模型建立时忽略的关键因素 | 第45-48页 |
3.4.3 进一步完善水温模型 | 第48-50页 |
3.5 新热泵用江水水温数据生成方法的验证 | 第50-55页 |
3.5.1 长江万州段 | 第50-52页 |
3.5.2 武隆乌江 | 第52-53页 |
3.5.3 上海黄浦江 | 第53-54页 |
3.5.4 天山伊犁河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动态关系匹配的研究 | 第56-86页 |
4.1 四种典型建筑动态负荷分析 | 第56-64页 |
4.1.1 住宅建筑能耗模型及特点 | 第56-58页 |
4.1.2 办公建筑 | 第58-60页 |
4.1.3 酒店建筑 | 第60-62页 |
4.1.4 商场建筑 | 第62-64页 |
4.2 四种类型建筑负荷侧与冷热源侧动态耦合分析 | 第64-79页 |
4.2.1 住宅建筑 | 第66-70页 |
4.2.2 商场建筑 | 第70-73页 |
4.2.3 酒店建筑 | 第73-76页 |
4.2.4 办公建筑 | 第76-79页 |
4.3 综合建筑分析 | 第79-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取水温差的研究与应用 | 第86-114页 |
5.1 冷却水侧最佳温差 | 第86-99页 |
5.2 最佳取水温差控制方法的应用 | 第99-112页 |
5.2.1 固定取水温差控制 | 第99-105页 |
5.2.2 变取水温差控制 | 第105-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6.1 结论 | 第114-115页 |
6.2 展望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