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页 |
1.3.2 研究重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2 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 第15-20页 |
2.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生态 | 第15-16页 |
2.1.2 生态文明 | 第16页 |
2.2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 第16-18页 |
2.2.1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3.1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第18页 |
2.3.2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 第18-19页 |
2.3.3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吁求 | 第19页 |
2.3.4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经途径 | 第19-20页 |
3 山西省农村发展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优劣势分析 | 第20-27页 |
3.1 山西省基本概况 | 第20-22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3.1.2 农村经济 | 第21页 |
3.1.3 农村生态环境 | 第21-22页 |
3.2 山西省农村发展历程评述 | 第22-23页 |
3.2.1 山西省农村发展历程 | 第22页 |
3.2.2 山西省农村发展历程评述 | 第22-23页 |
3.3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 第23-26页 |
3.3.1 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 第23-25页 |
3.3.2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 第25页 |
3.3.3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 第25页 |
3.3.4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显著 | 第25-26页 |
3.4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劣势 | 第26-27页 |
3.4.1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 第26页 |
3.4.2 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 | 第26-27页 |
3.4.3 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 第27页 |
3.4.4 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 第27页 |
4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4.1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4.1.1 农业生产污染日益凸显 | 第27-28页 |
4.1.2 农村工业污染依然突出 | 第28-29页 |
4.1.3 农民生活污染日渐显现 | 第29页 |
4.1.4 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 第29页 |
4.1.5 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 第29-30页 |
4.1.6 城市污染漫向农村污染 | 第30页 |
4.2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4.2.1 农村相关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 第30-31页 |
4.2.2 现行的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1-32页 |
4.2.3 民营经济增长模式不尽合理 | 第32-33页 |
4.2.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 第33-34页 |
5 加强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4-41页 |
5.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主体各项职能 | 第34-35页 |
5.1.1 搞好村庄规划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 第34页 |
5.1.2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构建财政保障体系 | 第34-35页 |
5.1.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 第35页 |
5.2 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 第35-36页 |
5.2.1 普及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 第35-36页 |
5.2.2 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 第36页 |
5.2.3 扩大宣传教育范围,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 第36页 |
5.3 完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第36-38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环境法制建设 | 第36-37页 |
5.3.2 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效率 | 第37页 |
5.3.3 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 第37-38页 |
5.4 加强民营工业企业的管理,构建新型农村工业体系 | 第38-39页 |
5.4.1 规划统一工业园区,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 第38页 |
5.4.2 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 第38页 |
5.4.3 研发推广治污技术,减少工业三废污染 | 第38-39页 |
5.5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9-41页 |
5.5.1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防治耕地流失污染 | 第39页 |
5.5.2 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 第39页 |
5.5.3 减少资源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39-40页 |
5.5.4 提倡废弃物再利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 第40页 |
5.5.5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40-41页 |
6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