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 虹影的宗教情缘 | 第10-13页 |
| (一) 佛教情缘——童年时期母亲的影响 | 第10-11页 |
| (二) 基督教——心灵治愈的“良药” | 第11-13页 |
| 二. 罪——“我是罪的源头” | 第13-18页 |
| (一) 原罪:《饥饿的女儿》中自母体而来的身份焦虑 | 第13-15页 |
| (二) 欲望(本罪):《K》中永恒的生命之欲 | 第15-18页 |
| 三. 罚——“苦难于我是带发修行“ | 第18-27页 |
| (一) 解读“饥饿的女儿”的多重“饥饿”内涵 | 第19-20页 |
| (二) 无法摆脱的身世追问 | 第20-22页 |
| (三) 情感苦难中的犹豫和挣扎 | 第22-23页 |
| (四) 她笔下人物的多重生存困境 | 第23-27页 |
| 1、 舍即生存,亲情与爱情的两难 | 第23-24页 |
| 2、 生存为寻找,寻找才能生存 | 第24-25页 |
| 3、 涉险即是生存——“生死同命” | 第25-27页 |
| 四. 宗教救赎——“在地狱上造天堂“ | 第27-35页 |
| (一) 忏悔 | 第27-30页 |
| 1.《阿难》对“罪”的终极拷问 | 第27-29页 |
| 2、 自觉的忏悔 | 第29-30页 |
| (二) 感恩 | 第30-32页 |
| 1、 与母亲和解 | 第30-31页 |
| 2、 与父亲和解 | 第31-32页 |
| (三) 祈祷 | 第32-35页 |
| 结论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后记 | 第41页 |